李桂發,現任德州市科學技術協會辦公室主任。2014年12月,由德州武警支隊副參謀長(正營級)轉業至德州市科協。2015年3月,到禹城市莒鎮莒鎮街擔任第一書記。2016年4月又擔任禹城市莒鎮董屯村第一書記。2017年3月,因鎮、村兩級黨員群眾挽留,受組織委托繼續留任董屯村第一書記書記。
一、團結引領黨支部,真抓實干出成效
駐村后,李桂發走村入戶走訪調研,摸清所駐村情況。了解到黨支部渙散、村民老齡化嚴重,集體無產業、無收入,無辦公場所,是典型的空殼村,而且位置偏,村容村貌破爛不堪。他在村“兩委”大力支持下,并帶頭捐資建設辦公場所,短短半個月村民集資92500元。并用一個月時間,以 79400元低成本,建成了208平方米的7間辦公場所,修建了790平方米的廣場,配備了科普宣傳欄。又積極爭取交通運輸部門支持,為村建設了兩條1000米的水泥路。村容村貌煥然一新。連續三年春節自費為鎮敬老院購買米、面、油、棉衣、棉鞋等物品,連續三個大年三十中午陪同敬老院孤寡老人一起過節。
二、解放思想開眼界,健全機制富群眾
結合科協的組織、人才、智力優勢,以及省、市兩級科協的關懷支持,李桂發將“科協”元素融入扶貧工作。他自掏腰包,出錢出車,帶領支部一班人及群眾,多次到臨邑、齊河、慶云、壽光等地考察土豆、大豆、花生、食用菌種養殖技術,開闊了他們的眼界。在外出學習的基礎上,征求群眾意見,決定以黨支部為引領,成立馬鈴薯、優質雜糧協會及蔬菜種植合作社,采用“黨支部+合作社(協會)+農戶”引領的方式,堅持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不是大戶做東的合作社模式,實現村社融合、合股聯營、利潤共享、風險共擔,真正讓村民“人人成為會員,戶戶成為股東”。 他建立了2:5:3的分配機制,既總收入的20%留給村集體,50%用于擴大再發展,30%分給貧困戶及股東,確保不讓一個群眾在致富路上掉隊。在科學分配機制上,2016集體收入獲得30500元,本村殘疾人劉福祿也以來掙得了15000元的收入。實現了集體和群眾的雙受益。
三、產業振興有出路,群眾受益前景好
李桂發帶領支部以三種方式流轉土地,即一是每畝1000元的價格流轉;二是每畝500元的價格流轉,另外500元入股合作社;三是村民將土地有償托管結合作社,由合作社代種代收,群眾可根據家庭情況自主選擇流轉形式,達到規模化種植的目的。2016年流轉土地500畝,種植花生、土豆、紫麥等經濟作物,取得20多萬元收入。2017年,種植馬鈴薯豐收,在收回成本后,給老黨員、貧困戶每戶發放100斤,群眾每人10斤。在此基礎上,他建立了全麥面粉、面條、饅頭加工廠以及花生油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