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省級文明校園,德州學院附屬小學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打造鑄魂育人“排頭兵”
學院附小召開教師培訓會議
□見習記者邢仁宇本報通訊員張明超
“通過多媒體,可以更加直觀地向學生展示教學模型,也省去了攜帶多種教具的麻煩……”11月27日,德州學院附屬小學的教師們正通過線上集中培訓學習信息技術教學方式,他們認真整理學習筆記,課后根據錄課逐步上手實踐,確保教學知識切實學到手、學到位。
作為省級文明校園,德州學院附屬小學始終將培育一支師德過硬、業務精湛、學生滿意、家長放心的教師隊伍作為工作重點,通過更新教學方法、組織教師培訓、深化黨建引領等方式,全力打造鑄魂育人“排頭兵”。
堅守育人初心 弘揚高尚師德
“您提的這些問題我們一定重視,等到解決了,我們會第一時間聯系您。”11月14日,學院附小會議室中,學校副校長周國麗正在接待來訪家長,聽取家長對學校的意見與建議。“每周一上午8:30至10:30是學校的‘校長接待日’,我們會用心聽取記錄家長意見,并在職能范圍內盡快為家長解決。”周國麗介紹,“校長接待日”的設立,既為了學校自身的改進,也是對師風師德的監督。
每個學期的開始,學生家長都會收到一份特殊的“明白紙”,紙上清楚寫著教師應盡的教學義務,以及教師失職時家長的舉報渠道。“師風師德是一所學校健康發展的基礎,也是學生享受平等教育的必要條件。”周國麗說,學校以“修師德、塑師風”為立校之本,將師德考核納入教師考核評價體系,實行師德“一票否決”,強化師德師風監督。
嚴格制定落實教師六禁制度:禁止給家長布置和變相布置作業,不要求家長檢查、批改作業;禁止組織、參與有償補課,不到校外培訓機構兼職任教;禁止一、二年級留書面作業,三至六年級作業時間必須控制在1小時之內;禁止上課攜帶手機,不得通過手機布置作業,不要求學生利用手機完成作業;禁止布置機械、無效、重復、懲罰性作業,以及難度超標的作業;禁止歧視、諷刺學生,不可因學業成績而懲戒學生,堅守職業道德底線。
優化教學方法 打磨精品課堂
“新課標新理念,為我們教師提供了更寬廣的舞臺,也對我們每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8月20日,學院附小教職工齊聚云端,參加研學“2022年義務教育階段新課程標準”線上專題交流活動,教師們認真觀看直播,對課程內容進行詳細記錄。暑假期間,學院附小還舉行了“讀書進行時”活動,每天一節,由教師輪流領讀新課標內容,共同研究課本,為開學課堂蓄力。
“時代在進步,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在變,對學生的評價方式也在變,教師們的教育教學方法自然不得不變。”學校副校長程紅紅介紹,學院附小自建校以來便十分注重教學方法改革,力求通過教師這一媒介為學生提供更優質的資源、更高效的課堂。
今年以來,學院附小立足新課標與“雙減”要求,更新教學理念,進一步提升學生學習能力。課堂前移,提升教師備課質量。為提升課堂效率,學校通過組織教師學習改進備課方式,將課堂可能出現的問題前移到備課階段。對教師提出“四步二研”備課要求,即做好教學角度、教學目標、課堂設計、課后習題四步課前準備,以及課后研究學生消化程度與教學效果,通過備課完成教學過程的閉環。
凝練學科內容,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學院附小聚焦“三新”——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凝練學科核心內容,關注學生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學習能力提升。學校通過定期舉行例課學習、教學研討活動,推動教師形成新的教學思路,幫助學生提高閱讀能力與理解能力。
加強教師培訓 提升教學水平
9月7日,新學期開學一周,學院附小便開始了第一次全體大教研。各學科教師利用學科辦公室、多媒體教室、大講堂等,分批次開展教研活動,分享教學經驗,觀摩學習各年級教師課堂錄像、作業批改的優秀做法,分享備課經驗,優化課堂設計。
教師隊伍是組成一所學校的基礎,學校教師團隊整體的水平決定了學校的教學水平。學院附小積極安排教師培訓,組織教研活動,著力解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痛點難點,為教師的提升與發展鋪平道路。學校連續3年在德城區教育教學質量考評中名列前茅。學校獲得了山東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山東省課程設計優秀獎,被評為德州市課程實踐基地、德州市幼小銜接工作示范學校。
教研引領,提升教師教學質量。學校基于教學周期,明確制定了教師教研計劃,包括問題導向的日教研、課例導向的周教研、主題引領的月教研。除了定期教研活動,教師還自行組織了基于作業設計的優化研以及基于課后服務的自助研,確保利用好每一課時、每一單元、每一學期,積極總結教學經驗,全面提升教學水平。
加強新老銜接,共進步同發展。針對教學過程中老教師經驗豐富但不擅長使用信息技術、年輕教師擅長使用信息技術但欠缺教學經驗的問題,學校依托“青藍工程”等平臺,讓新老教師結對幫扶、共同成長。
“學院附小將積極貫徹上級部門總體思路,緊緊落實各項工作要求,不斷促進學校高質量發展,夯實根基,擦亮品牌,篤志走在前列,為德州教育貢獻附小力量。”德州學院附屬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范勝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