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于海琳攝影報道
近日,氣溫大幅度下降,“熱經濟”隨之升溫。市民除了添衣御寒外,餐桌上的飲食也發生了變化。熱氣騰騰的火鍋成了大眾消費的最愛。記者近日走訪發現,大街小巷各式各樣的火鍋餐飲都非常熱鬧,但與此同時,飲食健康問題也隨之被關注。
丸子彈性十足或許添加“秘密調料”
“換季式”降溫讓不少市民在寒冷的夜晚瑟瑟發抖,能煮百樣食材、熱氣騰騰、省時省力的火鍋便成了市民們的“心頭愛”。日前,記者走訪市場發現,不少商超都在顯眼的位置擺上了“火鍋區”,其中食材、底料、配料,一應俱全,方便市民選購。
“天冷了還是吃火鍋最舒服。”市民葉女士正在選購丸子、蟹棒,“孩子特別喜歡這種牛肉丸、蟹棒之類的火鍋食材,每次必點。”葉女士表示,最近天冷,家里一周至少吃兩次火鍋,既方便,又能驅寒。
像葉女士家喜好一樣的家庭不在少數。在澳德樂超市的散裝食材冰柜前,短短幾分鐘就迎來了三四位挑選這類涮品的顧客。德州市中醫院內分泌一科副主任醫師劉昊雯表示,魚丸、蝦丸、蟹肉棒等都屬于仿生食品,觀察這類食品包裝的配料表就可以發現,像蝦丸的配料多為魚糜、淀粉、水、白砂糖等,有的還有蝦粉,但都不含蝦肉。
“在制作過程中,商家為了讓丸子有彈性,會加入高彈素或者卡拉膠之類的食品添加劑,有些小作坊可能還會加入魚肉香精、牛肉香精等,這樣即使魚肉和牛肉的成分很少,味道也依然會很足。”此外,“裸賣”的丸子因經常與空氣接觸,再加上人來人往形成的污染,相比袋裝更容易沾染細菌。“這類食品少量食用對身體健康并無大礙,但如果有條件,還是建議在家自己動手制作,干凈衛生。”
與此同時,劉昊雯也指出,在葷菜選擇上,血脂高的可以選擇以雞肉、鴨肉、海鮮為主;體弱怕冷的可多吃牛羊肉,滋補驅寒。“在點菜時盡量以一份葷菜搭配兩份素菜的比例下單,營養含量最為理想。”
花樣鍋底惹人饞,根據體質來選擇
除了自己動手外,很多工作忙碌又想解饞的市民往往會選擇呼朋喚友,到火鍋店痛快吃一頓。清湯、紅油、滋補、菌菇、番茄……花式鍋底讓人眼花繚亂。“我們每次都要點三個鍋底,丈夫愛吃紅油麻辣,我愛吃番茄,孩子吃清湯。”市民孫女士表示,在外面吃,既免去了清理、打掃,又能豐富涮品選項,所以平時一個月總會有四、五次去外面的火鍋店就餐。
“麻辣火鍋吃得熱辣過癮,再配上一瓶冰啤酒,這一天的疲憊就都沒了。”孫女士的丈夫說道。像他一樣的食客并不少,“火鍋+冷飲”已成為很多人的標配。但在這一冷一熱間,腸胃已經被損害了。“這種冷熱交加的吃法對胃黏膜非常不利,特別容易造成胃腸疾病。”劉昊雯表示。
此外,針對市面上五花八門的火鍋鍋底,在養生上也有多種講究。從中醫角度出發,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所適合的鍋底和飲品也有不同。“像痰濕體質的人,可以選擇清湯或者菌菇,肉類選擇也比較多樣,雞鴨魚肉沒有限制,但是在蔬菜上,建議以白蘿卜、白菜、冬瓜、茼蒿為主,飲品可以搭配白開水、普洱茶;陰虛體質的人,要避免牛油麻辣鍋底,適當的放點兒玉竹、百合、麥冬等中藥材,肉類盡量不要選擇牛羊肉,可以多吃山藥、土豆、木耳、白菜等,飲品切忌不要喝寒涼的。”
除以上兩種體質外,很多女性都屬于虛寒體質,“菌湯麻辣都可以,放一些黨參、肉桂、生姜這類溫補的食材。吃火鍋的時候多以牛羊肉為主,飲品可以喝紅糖姜茶。”
涮品順序要糾正蘸料雖小熱量高
“每次吃火鍋都會先涮肉和海鮮,然后再涮菜解解膩,最后來個手搟面,這一頓火鍋才算完美結束了。”小魏身旁的朋友也隨之點頭,表示認可。詢問身邊的朋友,你會發現,在“先涮菜還是先涮肉”的問題上,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先涮肉”。
其實從健康的角度看,大部分人的選擇都是錯誤的。“先涮葷菜再涮素菜,很容易造成嘌呤被過量吸收。”劉昊雯指出,涮葷菜相對而言時間較長,會導致更多嘌呤進入湯內,這時再涮菜,就會附帶攝入嘌呤。“此外,之所以不建議在涮火鍋時喝湯底,也是因為它的鹽分和嘌呤含量太高了。”
根據“中國居民營養膳食指南”,包括魚類、禽類和家畜類在內,成年人一天需要的總量大概在120- 200克之間。“像牛羊肉這類的紅肉,不容易消化,對老年人就不太友好。但是它含有大量的鐵、鋅、維生素B12,對預防缺鐵性貧血特別管用。”
“像肥牛、肥羊、豬五花、魚、家禽類,這類都統稱為白肉,脂肪含量低,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對預防血管異常和心血管疾病有重要作用。所以在選擇葷菜時,盡量做到紅白搭配。”
“火鍋味道好不好,全看鍋底和蘸料”,在火鍋江湖里,蘸料的地位也不容忽視,油碟、海鮮蘸料、麻醬蘸料、泰式沙茶蘸料……口味之多,不次于鍋底。但你別看蘸料只有這么小小一碗,熱量可是相當高的。“100克的麻辣味蘸料,熱量可以達到1300多千卡,100克的酥性餅干的熱量大概是1700千卡。”
很多女性在吃完火鍋后總是抱怨,明明吃的不多,為什么反而胖了?其實問題可能就出在蘸料上,在不知不覺間,你攝入的熱量就已經超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