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曉光
??? 故鄉有個“燈籠村”。原先村莊并不叫這個名字,只因經常掛滿大紅的燈籠,常招來附近十里八村的鄉親們圍觀,久而久之,便有了這樣一個稱呼。“燈籠村”的來歷,據說和一位外來逃荒的“瞎老太”有關。“瞎老太”其實并不瞎,只是由于流淚過多,視力才越來越模糊。
??? 春節和元宵節,人們一般才掛燈籠,但是瞎老太卻不然,每個傳統節日她都要掛,而且往往從這個節日保留到下個節日。瞎老太制作燈籠的手藝很好,每年入冬農活不忙時,便用高粱秸稈或竹子,扎成大大小小的燈籠架子,然后用紅紙或紅布糊上,制成一盞盞精致的燈籠。本村和附近村中的燈籠,多出自她和徒弟之手。
??? 更令人不解的是,瞎老太不僅將燈籠掛到房前,而且還掛到村頭。通往村莊道路兩旁的樹上,往往被她掛滿了各式燈籠。村頭的那棵老槐樹,是她必掛的地點之一,而且往往被掛上最大的一盞。大紅的燈籠非常醒目,南來北往的人經常駐足觀看。特別是到了夜晚,外出的夜歸人老遠一看到燈籠,心中便有了溫暖,不由得加快了回家的腳步。
??? 這樣的習慣,瞎老太幾十年來一直堅持著,直到她百歲那年咽了氣。臨死前,她留給后人的唯一遺囑是:要將燈籠堅持掛下去。
??? 瞎老太死后沒幾年,有一年的元宵節,在省臺聯和縣府領導的陪同下,一位臺商來到村中,自稱是瞎老太的孫子,受已故父親的委托來尋找瞎老太。從他的口中,大家終于明白了瞎老太的身世。
??? ——原來,抗日戰爭時期,瞎老太的丈夫被日軍殺害了,她帶著兒子逃荒來到這個村莊。當時兒子只有十幾歲的年紀。更不幸的是,那年的元宵節,她兒子剛在家門口掛上紅燈籠,就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從此音信全無。瞎老太想念兒子,眼睛都快哭瞎了。但她相信兒子一定能回來。于是,她堅持在每個節日掛上燈籠,讓高高在上的大紅燈籠,照亮兒子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