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海
??? 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人們對傳統文化、國學經典越來越重視。眾所周知,祖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輝煌燦爛、博大精深,是數千年來民族智慧的結晶,蘊藏著無窮的人生智慧,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巨大的文化寶藏和精神財富。國學對提升國人人文素質,凝聚民族向心力,促進人類社會的文明、和諧、發展、進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提到要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由此,人們對傳統文化日益重視,國學熱正在神州大地興起。如今,各地的傳統文化論壇、國學講堂、國學講習班等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人們越來越注重學國學、用國學。這是一個令人振奮的好現象。
??? 然而也要看到,當前,在傳統文化、國學經典的普及教育中,還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足。一個明顯的現象,就是傳統文化、國學經典的普及教育,往往存在于講堂中、口頭上,僅僅作為理論來呈現,沒有被人們很好地落實到實踐中。在不少地方,傳統文化教育,甚至成了有名無實的文化活動秀。這其實有悖于傳統文化教育的初衷,有悖于真正的國學精神。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認為實踐和理論同等重要。國學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通過學習和自省,改變內心世界、提升自身修養,進而落實到具體行動中。孔子曰:“君子訥于言而敏于行”“聽其言而觀其行”;王守仁強調“知行合一”;陸游認為:“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因此,古往今來,先賢們都抱著“修齊治平”、學以致用的遠大抱負,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力爭把所學運用到改造世界、推動社會進步的實踐中去。無論是先秦諸子,還是司馬遷、諸葛亮、顏真卿、文天祥、王守仁、顧炎武、曾國藩等,都不是閉門死讀書、讀死書的書呆子,而是淹貫古今、學以致用的人物。學而不能用,知而不能行,再好的宣講,也不過是風過耳;再好的教育,也不過是空架子。當前,國學教育的普及力度不可謂不大,但效果卻未盡人意。究其原因,也許就在于人們只重視“知”,而忽略了“行”,導致人們弘揚國學僅停留在表面、淺層。
??? 對傳統文化學習中存在的誤區,應深入剖析并加以糾正。首先,要看到,當前的國學教育,普及的社會面仍相對狹窄,多數存在于學校,沒有面向全社會,沒有實現國學教育的大眾化。以至于,學生學了“仁義禮智信”,在社會上卻行不通。特別是一些成人,認為國學教育不過是孩子們的事,許多家長連《弟子規》都沒讀過。如此一來,大大增加了弘揚國學的難度。因此,普及國學教育,應先從各級黨政干部抓起,從成人、家長抓起。如此,才能形成推動國學普及的強大力量。其次,弘揚國學和傳統文化,應注重實踐,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和表面,要看受眾是否有實際行動,看其行為是否從里到外真正有所改變。這個改變,應該有考量的尺度,能使人看得見摸得著;應該有激勵的辦法,使人增加學習進步的積極性。比如在孝道、文明禮貌、誠信等的考量上,要有具體措施和實踐內容。再次,光大優秀傳統文化精神,需要大張旗鼓搞好宣傳動員。當前,國學教育雖說有了一定規模,但其實仍處于小眾、弱勢狀態。市場經濟時代,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多維的視聽平臺,海量的文化信息,各類娛樂文化、快餐文化,占去人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使人們很少再關注傳統文化和國學。而諸多庸俗、膚淺的娛樂文化,對國學普及教育也是一種巨大的抵消力量。“娛樂至死”的年代,傳統文化作為“苦口良藥”,已難以被“新生代”接受。對此,僅靠舉辦幾次論壇、開辦幾個講座是不夠的,必須依靠強有力的宣傳力量,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成為全民認同的首要選擇;讓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成為時代文明的重要內涵;讓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踐,化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如此,優秀傳統文化、國學經典才能舊貌換新顏,煥發出勃勃生機,助推時代進步,造福子孫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