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于德州日報2020.12.22B4版
□朱殿封
冬至,曾為新的一年的開端,歷代王朝冬至舉行祭祀活動,民間從元代流行填九九消寒圖。冬至有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動。”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
曾經認為,立春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首節,卻原來,冬至是最早被制定的一個。 3000多年前,周朝規劃都城,用土圭法測影,在洛邑測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為土中。周朝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經土圭法測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長的冬至這天為歲首——新的一年的開端,由周到秦一直不變,至漢朝漢武帝采用夏歷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今年農歷十一月初七日((陽歷12月21日)冬至?!对铝钇呤蚣狻氛f:“冬至,十一月中。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倍吝@天太陽處于地球的最南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最短,日影最長,故曰“冬至”,亦稱“冬節”“長至節”“亞歲”,也稱“日短”或“日短至”等。古人認為自冬至日陰氣達到頂峰,盛極而衰,冬至一陽生,天地自此陽氣回升,下一個循環開始了,為“大吉之日”。
冬至有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動。 ”是說冬至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陰曲陽伸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糜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糜的角朝后生,所以為陰,鹿的角朝前生,所以為陽,而冬至糜感陰氣漸退而解角。由于陽氣初生,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并且溫熱。
歷代王朝十分重視冬至。從周朝,冬至就有祭祀活動,《周禮春官·神仕》說:“以冬至日,致天神人鬼。 ”目的是祈求與消除國中的疫疾,減少荒年與人民的死亡?!稘h書》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 ”漢代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舉行“賀冬”活動,“冬至始,人主與群臣左右從樂五日,天下之眾,亦家家從樂五日,以迎日至之禮。 ”并挑選“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黃鐘之律”,以示慶賀。“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 ”故此,冬至朝廷上下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互贈美食,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魏晉六朝時,冬至稱為“亞歲”,《晉書》記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于正旦。 ”唐、宋時期,冬至逐漸成為祭祀祖先和神靈的節慶活動,皇帝在冬至日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官吏放假七天,和新年假期一樣長。民間百姓,晚輩要向父母尊長拜節。南宋《東京夢華錄》描述:“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放開民間的賭博),慶祝往來,一如年節。 ”蘇軾《冬至日作》詩曰:“似聞錢重薪炭輕,今年九九不難數。 ”
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投遞、留下名帖)祝賀,就像元旦一樣。孩子們在街頭巷尾唱著《數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楊柳;七九河冰開;八九燕子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
“夏盡秋分日,春生冬至時。 ”冬至節,春之先聲也。從冬至起進入“數九”,“數九”俗稱“交九”。我國傳統文化中,九為極數,乃最大、最多、最長久的概念,九個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過”之數。古人認為過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已經到來。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擇一“九”日,組織消寒活動,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擺“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自頭九以至九九,各主東道一次,唐朝稱之暖寒會,后世稱之消寒會。文人墨客飲酒之余,兼及韻事。
民間從元代流行填九九消寒圖,常見的文字版由“亭(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個字組成,這些繁體字皆為九劃,每劃都是空心,過一天,就用紅筆補一劃,每過一九填充好一個字,空心填滿,圖由雪白變為全紅,便迎來了春天。
精致的是在紙上印“九九歌”和81個圓圈,日涂一次,陰天涂上半圓,晴天涂下半圓,風天涂左半圈,雨天涂右半圈,雪天涂中央。每涂一圈,日子便前行一步,涂滿就“出九”了。
華美的是在紙上繪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對應一九,一朵對應一天,每天根據天氣實況用特定的顏色填充一朵梅花。元朝楊允孚《灤京雜詠》說:“試數窗間九九圖,余寒消盡暖回初。梅花點遍無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
雅致的是作九體對聯,每聯九字,每字九劃,每天在上下聯各填一筆。比如上聯“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聯對以“秋院掛秋柿秋送秋香”。
另有魚形、泉紋、葫蘆形、娃娃形消寒圖,掛于寒舍壁上,既做掛歷,又做飾品,實用和審美高度契合。若將年復一年的“九九消寒圖”保存下來,便是珍貴的原生態生活底片、寶貴的氣象資料、厚重的民俗文化。農民手握鋤把犁柄的粗糙大手,拿起筆畫字染梅,圈點著一年又一年的日子。
“冬至大如年”,習俗自然也多,這一天,媳婦給公婆敬獻鞋襪,祝福尊長福壽綿長;出嫁女兒給娘家爹娘“送冬”,示孝報答養育之恩;家家早晨起來“蒸冬”(蒸窩窩頭),預示明年夏秋揚場有風,把糧食揚得干干凈凈;再有便是不可缺少的吃了,北方人吃餃子餛飩和面條,“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南方人吃湯圓、米團,“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冬至的日子,在濃厚文化氛圍里鋪展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