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寶江
在臨邑縣德平鎮最北端的馬頰河畔,有一個叫房集的村子,它的附近有一處方圓十幾公里的洼地,叫魚鱗洼。
黃河故道“魚鱗洼”
魚鱗洼的地貌非常特殊,連綿起伏的土丘像魚鱗似地排列其中。相傳這里是老黃河流經的地方,大禹治水時經過這里,只見水深浪急處有一條鯉魚精正在戲耍,翻滾騰挪推波助瀾,洪水眼看著就要決堤。大禹見狀一鞭子抽去,那魚妖一溜煙逃向了渤海灣,從它身上脫落下來的鱗甲擋在河壩上,解除了險情。后來這里演變成了“魚鱗洼”。
亙古以來,黃河下游的河道多次遷移擺動,說不清何時在此留下了一條故道,這段河床在歷史上寬窄變動,于是形成了幾道堤防,布滿了魚鱗洼。
鄂公大戰“魚鱗寺”
在魚鱗洼腹地,距西北房集村2公里,有20多畝的廟臺子,磚頭瓦塊俯拾即是,據說這是魚鱗寺的遺跡。
相傳“魚鱗寺”是唐朝大將鄂公尉遲敬德監造,因所處地形而得名。傳說寺中安排的住持方丈是唐太宗皇后的侄子,他向朝廷請求撥款,說要在河上修建九十一孔橋。但他假公濟私,將大部分資金貪為己有,只修了一座單孔橋梁,叫做魚鱗橋。
這方丈是個武僧,使的銅錘重80斤,他又依仗著是皇親國戚,經常帶人胡作非為,欺壓百姓,連地方官衙也不放在眼里。唐太宗知道后,派兵前來捉拿他。可是,帶兵的頭目都知道他有背景,接連幾次都是應付一下,敗退而回。皇上大怒,最后請鄂公出馬。尉遲敬德秉承大義,加上他對魚鱗寺的地形又非常熟悉,一場大戰就擊敗了僧兵。那方丈被尉遲敬德拋出的飛爪擒住,押往朝中。
唐太宗親自審案,追問為什么把魚鱗橋說成九十一孔,方丈回答:“我上報‘就是一孔’,是你給了九十一孔的錢,君無戲言,這可不是我的錯。”皇上一聽,他在自己面前都如此刁蠻無理,可見在地方上又何等囂張。皇后娘娘前來苦苦求情,皇上知道礙于她的面子在京城斬首不好辦,就一語雙關地傳下口諭:“諒他也翻不了天,送到原地‘罷了’。”當地官員和百姓們心領神會,把方丈跟他的惡徒挖坑埋上,只露著頭,套上牲口拖著“耙”,全給耙死了。
萬歷欽賜“金鎖橋”
魚鱗寺一直延續到元末明初,因為尉遲恭曾經帶御林軍來此為民除害,人們又諧音稱其“御林寺”。據說寺院最后被遷到了向西10公里的地方,《德平縣志》上記為“儒林寺”。于是在魚鱗洼中,只有那座魚鱗橋被保留下來。
傳說當年尉遲恭押著方丈上路時,怕犯人掙脫,在魚鱗橋上把木枷緊了又緊,打那時起魚鱗橋被人們稱為“緊鎖橋”。到明朝萬歷年間,政府又對該橋進行修復,皇帝為了警戒官員要忌貪廉政,特意在橋攔上掛了一把銅鎖,欽賜“金鎖橋”。“金鎖橋”沿用至今,下邊為石上邊是磚,已經顯得很普通了,那銅鎖也早已不見蹤影,但是,魚鱗洼的故事仍然被人們演繹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