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30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審議通過《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在該規劃中,德州市列為京津冀一體化城市,并被確定為“京津產業承接基地、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勞動力輸送基地、京津地區南部重要生態功能區”,與首都經濟圈共謀合作發展。
地緣親緣,讓德州與京津冀緊密相連
我市既是連接河北沿海經濟帶、黃三角高效生態開發區和山東西部隆起帶的重要節點,又是連接華北、華東和中原三大經濟區的交匯點。
不僅如此,境內鐵路、公路等交錯縱橫,尤其是京滬高鐵開通后,我市步入了高鐵時代,實現了 1小時進京、半小時入津。此次列入協同發展城市,不僅能有效帶動京津冀區域的聯動發展,還將進一步強化京津冀與江浙滬、沿海與內陸的聯系,起到 “布下一顆子,走活一盤棋”的作用。
在全市現轄的13個縣市區中, 6個與河北接壤, 150多家企業與京津冀地區的關聯企業結成合作伙伴。資源的豐富多樣,也為我市列入協同發展城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不僅如此,我市農副產品供給充足,是全國重要的優質糧棉生產基地和肉蛋奶、蔬菜、瓜果、花卉等農產品供應基地,是首都經濟圈堅強有力的 “米袋子”和“菜籃子”。
我市擁有1個國家級開發區, 12個省級開發區,擁有高校及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共49所,其中萬人高校4所,每年培養各類高中級職業技術人才20余萬人,可為京津冀的協同發展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持。
對接京津冀,德州在行動
走進中關村海淀園齊河科技城項目建設現場,到處是一派繁忙的施工場景,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很多廠房的主體工程即將完成。 “這個項目是中關村海淀園在北京之外打造的首批第三個試點園區,在山東省是第一家。”提及這個項目,齊河縣委書記孟令興自豪地說。
2013年10月,中關村海淀園決定向齊河拋出 “橄欖枝”,雙方以品牌換空間的方式合作共建園區。發揮地緣親緣優勢打造 “飛地經濟”,德州市已不是第一次。天津市紅橋區與慶云縣合作共建的紅云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為我國北方首個異地共建的 “飛地經濟”試驗區;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建立了 “河北園”,景津集團、津北石油等河北企業入駐;寧津縣建起對接濱海新區工業園;樂陵市與天津市塘沽區合建循環經濟示范園……
為加速與京津冀的對接,在去年舉辦的第四屆中國·德州太陽能開發利用博覽會上, 500余名專家、客商與我市企業家匯聚一堂,共商合作發展大計。簽約的88個項目中,與京津冀合作的項目占比超過一半。更為重要的是,該屆太博會首次舉辦首都企業家德州論壇,邀請百余名來自首都企業家俱樂部的會員參會,與德州市企業家進行交流和對接,謀求互贏發展。
對接合作不止是產業。目前,德州市與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等實現醫療合作。同時,我市正加大黃河北展區、黃河故道森林公園等景區綠地建設,積極打造面向京津冀的養老醫療服務和旅游、休閑基地。
搶抓新機遇,謀求新跨越
目前,我市的150多家企業與京津冀地區關聯企業結成合作伙伴,有28萬德州籍工人在京津冀地區務工,僅天津濱海新區就有11萬人。與此同時,幾萬名河北人在我市就業創業。
“德州被列入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對我們來說這是千載難逢的戰略機遇,能不能抓住這次機遇、用好這次機遇,事關德州長遠發展,首先我們要從思想上重視起來,打破只能當‘配角’不能當‘主角’的思維定勢,超前謀劃,主動作為,創新舉措,真正做到搶搭‘協同’快車,實現大步跨越。 ”市發改委主任邵清澤深入分析說。
目前,我市圍繞建設京津冀“一區四基地”功能定位進行了詳細分工,各個部門已經提前籌備、明確了各自任務目標和推進措施。如圍繞建設“京津產業承接基地”,我市將舉行一系列招商洽談活動,目前已成功舉辦了德州融入首都經濟圈戰略合作推介會,借助此次活動,中國建材集團與晶華集團 、中國恒天集團與德棉集團積極洽談溝通;舉辦了承接轉移培訓會,邀請專家、學者對京津冀一體化規劃和北京非首都功能產業轉移的有關內容進行詳細解讀,加深專業招商人士的理解。
“德州融入京津冀一定要有鮮明的工作思路,即以科技金融產業融合創新為著力點,開展與京津地區大院大所的全方位合作,把德州市打造成為京津產業轉移承接基地和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基地,以此帶動德州經濟的騰飛發展。 ”市委常委、副市長翁啟文介紹說。
□本報記者 楊德林 張志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