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她甘之如飴,只為那渴求知識的心靈
一個人對于外界信息的獲取,有90%是來自于眼睛。所以盲童不同于其他的殘疾兒童,盲,可以說是殘中之殘。而做一位盲校老師,也是尤其地艱難。
在剛開始接觸特教這個工作時,張少寧感到無從下手。 “那時學校剛成立,為了讓年齡稍大的盲童也能上學,那一年一共招了3個班,并且開設了與普通學校一樣的課程,包括語文、數學、音樂、體育等。但全校只有6位任課老師,所有的課程都是6個老師輪著上。 ”于是,剛剛踏入社會不久的張少寧還來不及享受青春,就將所有的時間奉獻給了這些孩子。
教學設施簡陋、教學條件惡劣、教學資料不健全,甚至所有老師都面臨經驗上的缺乏。 “真的有一種白手起家的感覺。 ”回憶起10多年前的窘況,張少寧記憶猶新。但在她眼中,即便所有的困難都疊加在一起,與孩子們所面臨的困難比起來,都算不了什么。
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望,深深震顫著張少寧的心。
在張少寧已經帶過的兩批畢業生中,讓她印象最深刻,也最感動的是10多年前陪她一起成長的第一批學生。
正常的入學年齡一般是7歲左右,但特教學校剛剛成立的時候,許多孩子已經過了入學的年齡,有的甚至已經超過了10歲。
隨著年齡的增大,手指的觸感也會變得不夠靈敏。但是盲文是要靠雙手來“讀”,觸感變弱就會給學習帶來一定的困難,也讓老師的教學進程變得緩慢。
劉啟明是個上進心極強的學生。他入學時已經10多歲了,并且手指上結了薄薄的繭。為了將這層老皮磨掉,劉啟明每天都會跑到墻根邊,在模棱不平的水泥踢腳線上磨自己的手指。后來,其他的“大齡”同學也知道了這個方法,“這些孩子就在放學之后一起在墻角邊磨手指。 ”說起這些,張少寧眼里含滿淚水。
孩子們的舉動,常常會感動著張少寧,“我從他們身上體會到一種渴望,對知識的渴望,還有一種對未來的向往。 ”所以,跟孩子們比起來,“我們的難根本就算不得難。 ”
現在,劉啟明已經畢業多年,他已經是禹城一家盲人按摩店的老板,并且組成了幸福的家庭。許多已經畢業的學生現在都有了自己的事業,“他們的成才就是對我最大的回報。 ”張少寧欣慰地說,盡最大努力將孩子培養成殘而不廢的人才,是她多年來的追求。而矢志不渝地做學生的眼睛,帶給孩子們光明,是她作為一名特教老師的使命。
□本報記者 張學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