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聯工作人員為姚春曉送去新衣服。
□記者 趙亞楠 通訊員 董冠華 攝影報道
新疆的烏魯木齊市對于很多生活在東部城市里的人來說是一座陌生而又遙遠的城市,但是對于武城縣武城鎮中學初中三年級的姚春曉來說,那兒卻是她每天牽掛的地方,因為那里有她的爸爸媽媽。
后悔讓媽媽外出打工
今年14歲的姚春曉已經想不起來爸爸是哪一年開始外出打工的了,但她清楚地記得,三年前的一天,媽媽試探地問她:“先由姑姑照看你,媽媽去爸爸打工的地方賺錢可以嗎?”聽后,春曉很爽快地答應了。當時的她并不明白媽媽的這個決定意味著什么,她簡單地以為媽媽去看看爸爸就會回來,讓她沒想到的是,這成了她和父母雙城生活的開始。
與父母分別的三年時間里,只有過年時父母才會從遙遠的大西北趕回家。而每年的過年也成了春曉又盼又怕的日子,她盼的是和父母分別了一年之后終于能見到他們了,她怕的是父母回家路途的艱辛,“春運時火車票難買,爸媽要半夜就去排隊買票,他們舍不得買臥鋪,每次都是坐48小時的硬座回來。”說到這兒,春曉眼里泛起淚花。
而最讓她難以克服的是年后父母再次啟程時她心里的那份失落,每次把父母送走后,看著空蕩蕩的屋子春曉的心好像也空了,“開學時,看著姑姑給表妹收拾書包,囑咐表妹新學期要好好學習,那一刻我特別想媽媽,真后悔同意媽媽去外面打工。”這一刻,春曉再也克制不住,她用手捂著臉哭了很久。
爸爸做的活是別人都不愿意做的
想念是相互的,再遠的距離也隔不斷父母對春曉的牽掛,去年暑假,父母便把春曉接到烏魯木齊。為了省錢,去烏魯木齊的火車票依然是張硬座票,雖然要坐48個小時,但是第一次坐火車的春曉還是很興奮。而這種興奮感卻在見到父母的居住環境時消失了。“很小的一間房,只有床和桌子,還趕不上老家。”春曉說,那時候她才知道媽媽的工作是幫人做鋁合金,而爸爸則是做些搬運、刷墻的零活。她還看到,爸媽每天的飯菜里幾乎沒有肉,經常吃的是冬瓜、白菜和土豆。今年過年時,春曉無意間聽到了媽媽跟姑姑的對話,“媽媽說我爸爸做的都是別人不愿意做的臟活累活,每天干完活身上都是一層灰,因為壓力大,他還經常抽煙。”懂事的春曉知道,父母受得這些苦都是為了讓家里的日子過得寬裕些。
生活費中擠出車費去看爸媽
今年已經上初三的春曉學習成績優異,老師說她是重點高中的苗子,“再忍三年,上大學我要考到父母身邊去。”和很多同學不一樣,春曉并不向往去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她只想考到新疆,到父母身邊,不再和他們分開。
今年暑假,春曉說她想再去看看父母,但是火車票太貴了,她只能在自己的生活費里節省,在本來就不多的生活費里往外擠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春曉說:“只要能見到父母,這都不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