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英(左一)和同事正在為福利院的孩子整理衣服。
□記者 馬寶濤 通訊員 孫久生 王猛 張國軍 攝影報道
在寧津,認識李曉英的不計其數,特別是在縣國稅局家屬院,李曉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名人”,“哈哈,沒人不認識她,這人心眼兒忒好了。”76歲的王蘭鳳來這個小區住姑娘家,短短一個月時間,就已經對“對面樓上”的李曉英印象深刻:“收拾個垃圾了,幫俺們拿個板凳了,反正出來進去的凈做好事,你們要宣傳學雷鋒的人啊?像她這樣的,我看一個縣也找不出第二個。”
說這話的不只王蘭鳳。“沒什么大事跡,就算是凡人善舉吧,她的確是個熱心腸。”提起李曉英,其同事趙國真如是評價。
而寧津縣城的1600家個體工商戶,更是家家拿她當朋友。
那么,李曉英何以獲此口碑呢?日前,記者走上寧津街頭,試圖通過群眾之口,感知這位生活在他們身邊的當代活雷鋒的如火熱忱。
◎李曉英的長期“工作”
“孩子說,他想李阿姨了,李阿姨很疼她。”在寧津縣聾啞學校,當被問到“誰最好”時,小甜甜一邊豎起右手拇指,一邊使勁地發出并不連貫的音節,老師充當起這個小姑娘與記者的翻譯,“李阿姨給她買了球拍,還和她做游戲,她希望李阿姨快點來看她。”
13歲的李碩是寧津實驗小學的學生,他甚至將“愛心媽媽李曉英”寫進了作文:……我的爸爸病逝了,家里沒有錢,我現在有兩個媽媽,她們都愛我,我的新書包就是李媽媽送給我的,上面的變形金剛給了我力量……
助貧濟困,是李曉英的一項長期“工作”,多年從未間斷,婦聯、殘聯、民政等部門的“好人榜”上,時常出現她的名字,關于她的許多故事也讓人耳熟能詳,在德州市委宣傳部等部門最近印發的一份紅頭文件上,李曉英被光榮地冠以“助人為樂模范”。
參加工作19年,李曉英資助過的人不計其數,下崗職工李素梅曾多次收到她的款物,僅目前她的幫撫對象就有10人;最近五年,李曉英年年義務獻血;在寧津縣為南方雪災、四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災區捐款資料照片中,竟然“巧合”到無一例外地出現李曉英的身影。
其實,李曉英只是一個普通的國稅職工,每個月工資僅有1900元,丈夫是縣棉紡廠的下崗職工,兒子正在青島上大學,年邁的母親住在鄉下老家,日子并不寬裕,但她認為,“這些資助對象比我更困難,能伸把手就伸把手。”
◎“同事的孩子都穿過她織的毛衣”
“昨天傍晚剛下班,她呼呼地跑,手里拿個打氣筒,我以為出什么事了呢,追到大道上一看,原來有個過路的陌生人車子沒氣了。”在所居住的寧津縣國稅局家屬院,李曉英的熱心盡人皆知,她的舉動也時常引起別人關注,3月5日,有個鄰居對記者講起這件小事,竟笑得前仰后合。
但李曉英卻不以為然。“俺覺得,幫人家個忙心里可高興了。”
為了尋找“高興”,李曉英說自己遛彎時特別愿意碰上問路的,“丈夫說,我這是個怪癖。”
即使無人“問路”,李曉英也總是想著法兒地給人提供方便。小區沒有物業公司,但墻上只要出現“牛皮癬”,她就會在第一時間給清理干凈;路上少了一塊地磚,他總會想法給填平;誰家有紅白喜事,第一個想到的肯定是李曉英……
“從來沒有選過,不過大家公認李曉英就是樓長。”居民王鵬說,“小區里有什么事,都是她張羅,今年俺們小區第一次搞春節團拜,也是她組織的。”
業余時間,李曉英總是忙于鄰里事務,把關愛和熱情傳遞給每一個人。時間長了,李曉英變得風風火火,走路都比別人快,“一米六的個頭,上街我都追不上她。”比李曉英高半頭的鄰居兼同事趙國真告訴記者,“李大姐干凈利索,說話干活、為人處事都這樣。”
在小區如此,在工作單位亦然。“幾十個同事,誰家孩子都穿過她織的毛衣。”同事邢婷告訴記者,“李大姐哪年都得給大伙織幾十件毛衣。”
多年來,“不會打麻將”的李曉英早已養成一個“習慣”——晚上織毛衣,“這些活年輕人都不會,我兩三天就織一件,也累不著。”
◎“‘雷鋒大姐’讓咱心里暖和”
除了織毛衣,李曉英還有一個“習慣”,就是每天睡覺前,一定要看看辦公樓上有沒有忘關的燈。因為家與單位是前后樓,這是一件很方便的事。
但方便的事堅持下來并非易事。一天雨夜,加完班回到家已是深夜1點,李曉英看到辦公樓上乒乓球室的燈還亮著,又披衣返回,結果受涼感冒,打了一星期的吊瓶。
各種困難都沒有改變李曉英的行為。現在,她成為單位上公認的“后勤部長”。雖然所有這些并非她份內的工作。
一個年近五十歲的女職工,對公家的“閑事”如此上心,也影響和帶動了一批人,“打印紙如果不正反兩面用,大家都覺得不好意思。”寧津縣國稅局城區分局局長劉金領坦言,“身邊的榜樣,大家都看得見,學得來。”
影響身邊鄰居和同事,這僅是其一。李曉英所在的科室,負責縣城區域內所有個體工商戶的稅源管理,這個數字是1600戶。這位當代“雷鋒大姐”的舉動,讓每一位個體工商戶贊揚有加,“誰家有個大事小情,李大姐都出面幫忙。”在正陽路經營副食的劉金芝說,“你隨便問,這一兩千戶干個體的,沒有人不認識她,沒有人不說她好。”
而“認識李曉英”,對縣城幾千名個體從業者來說,只是一個較低層次的事實,由此促進工作開展,成為更有意義的“雷鋒效應”。“‘雷鋒大姐’李曉英俺們都熟,她的一言一行,讓咱心里暖和,跟這樣的稅官打交道,多繳幾十塊錢也愿意。”上門進行納稅輔導時,一家玻璃店的工人意外受傷,李曉英見老板脫不開身,背起傷員就往附近醫院跑,隔壁門市經營者張金霞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