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和:18年義務送戲2000余場
張立和,男,1944年出生,中共黨員,樂陵市鄭店鎮奎臺村人。退休前,他是一名鄉鎮干部。退休后,他仍扎根基層、服務群眾,帶領莊戶劇團18年義務送戲2000余場。他先后榮獲德州市“敬老模范”、關心下一代“先進五老志愿者”等榮譽稱號。
自掏腰包創辦“莊戶劇團”
“小時候,我就喜歡聽戲,長大了更是一發不可收拾地愛上了唱戲?!睆埩⒑蛷男【褪莻€活脫脫的戲迷,每逢過節,一些草臺戲班子常常到奎臺村演出,他從不缺席,日久天長,便熟諳了戲劇比較固定的曲調,也能跟著哼上一段。
2004年,張立和從鎮政府退休后,一心想著還能為黨和百姓干點啥?由于自己愛唱戲,家里經常聚集朋友吹拉彈唱、切磋戲曲。于是,他逐漸有了想法:“反正都是唱戲,何不為鄉親們義務演出呢?”
說干就干,當時張立和的退休金只有幾百元,卻毫不猶豫地拿出3000多元購買了幾樣樂器,組建了“中青年藝術隊”。雖然對為百姓唱戲抱有很大熱情,可是張立和卻漸漸發現,創辦劇團并沒有想象中的容易。沒有場地,他便騰出一間屋子,專門供演員們一起排練;沒有老師指導,他便硬著頭皮一趟趟的上門去請,剛開始老師還奉勸他:“自己唱唱玩玩開心開心就得了,何必瞎折騰呢?!笨墒牵蠋焻s沒招架住張禮和一次次的“軟磨硬泡”,最終被他的誠心所打動;沒有專職的化妝師和舞美,張立和便和其他演員自己充當,每到一個地方大家一起搭建臨時的舞臺,擺設幾樣簡單的道具,身著的戲服也不是特別精美,但是只要鑼鼓一響,他們都會全心身地投入到表演中,博得群眾的陣陣喝彩。
“中青年藝術隊”在張立和的帶領下影響力越來越大。2013年,被鄭店鎮政府授牌為“莊戶劇團”,劇團也由最初的四五個人發展到了現在的20余人。
18年義務送戲2000余場
在樂陵,以楊安鎮為界,往南村民喜歡呂劇,往北河北梆子更受歡迎。劇團成立之初,張立和便根據群眾這一需求,主要排練河北梆子、呂劇等傳統劇目。可是,隨著群眾們對曲目的熟悉,逐漸失去了興趣。
“想讓節目受歡迎,必須‘接地氣’才行。”于是,張立和便開始自己創作《黨的好政策》《農村大變樣》《不忘階級苦》等作品,并運用“三句半”、天津快板、舞臺劇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傳遞給群眾。
自莊戶劇團成立以來,張立和和演員們的足跡遍布全市的鄉村、學校、企業和敬老院,最遠還去過臨邑、商河、慶云、陵城等。去偏遠的農村演出,盡管條件差、困難大、生活也很艱苦,但是他們心理始終攥著一股勁,排除萬難也得讓老百姓在家門口看上戲、看好戲。抱著這種信念,張立和和演員們經常一天趕三四個場子。為了節約時間,他們便湊合著吃方便面,中午沒有地方休息,便在地上打地鋪稍微瞇一小會兒,連續十多個小時不卸妝更是常有的事。
“‘輕傷不下火線’已經成為我們的口頭禪”張立和說,劇團成立18年以來,他自己身兼數職,既是團長,又是編導,更是名副其實的“臺柱子”,自己已經義務演出2000余場。
在張立和屋子里,墻上掛著一摞厚厚的錦旗,一共有30多面,那都是送戲時別人送的。如今,提起張立和,十里八村幾乎沒有人不知道。
“只要鄉親們愛看,就一直演下去”
莊戶劇團常年下鄉演出,演員們卻都是義務的,能夠堅持下來靠的是他們對戲曲的癡迷和對農村戲曲事業的熱愛。
“我非常感謝這些演員,沒有報酬還得白受累,平時,他們都是各干各的農活兒,只有集體排練、外出演出,接到通知才會聚到一塊兒。”張立和說,我們不為別的,就為了讓咱群眾樂呵樂呵。
張立和今年78歲,是莊戶劇團里年紀最大的一位。因為常年在農村露臺演出,音響開得特別大,他的耳朵被震傷,落下了說話大聲地毛病。2004年一次演出,在臺上摔了一跤,做完手術后一直不得勁,走路一踮一踮的,可就是這樣,張立和仍然沒有停下送戲的腳步。
“退休后,本該是享清福的時候,可是他這些年卻一點也沒閑著,演出不僅不賺錢、出力氣、搭功夫,有時還得把自己的退休金貼進去。”說起張立和的堅持,他的妻子薛秀芬既心疼又無奈。
因為都是義演,團里缺少經費,不少演出服裝和道具都是張立和掏錢買的。這兩年,隨著人員的增加,節目越來越多,相聲、小品、戲曲、舞蹈,服裝置辦等花費也越來越多??墒菑埩⒑筒恍奶?,他反而高興地說:“每當聽到群眾的掌聲時,是我最滿足的時候,所有的付出和努力都是值得的。雖然很辛苦,但是我也很快樂,只要鄉親們愛看,莊戶劇團就會一直演下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