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實行“一照兩卡一體系”工作法——
農村大集攤點有了“身份證”
□本報記者董建新本報通訊員許寧楊坤
1月19日,農歷臘月二十八,慶云縣尚堂鎮前王大集迎來春節前最后一次、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年集。
新出爐的瓜子、各類水果蔬菜、剛剛宰殺的農家豬……大集上的年貨琳瑯滿目。55歲的劉增成在前王大集經營蜜餞零食生意已有23年,在他的食品攤點上,除了懸掛付款碼外,還掛上了另一塊牌子——食品攤點監管信息公示牌。公示牌上,經營者信息、食品安全承諾書、進貨渠道、投訴電話一應俱全。“這塊公示牌就像是我攤點的‘身份證’,看到它,消費者買得比較安心,消費更有‘安全感’。”劉增成說。
“身份證”“安全感”,劉增成口中的這些名詞,恰恰是以往傳統大集的痛點和短板。
農村大集由群眾自發形成,監管難度大,食品安全隱患多。為規范農村大集經營行為,解決農村食品安全監管中存在的責任不清晰、主體不明確、管理不規范、制度不健全等難題,市市場監管局在慶云縣開展規范管理試點,創新農村大集“一照兩卡一體系”工作法。“一照”即引導農村大集所在地政府、市場開辦者注冊成立大集管理服務中心,明確管理主體,解決“無人管”難題;“兩卡”是為食品經營者、食用農產品銷售者辦理兩種信息公示卡,執行“亮證經營、安全承諾、原料公示、單據留存、場所清潔、操作規范”六項標準,解決經營主體“無身份”難題;“一體系”即完善食品擺放、操作規范、投訴舉報等13項相關制度,提升食品交易場所的治理能力。
走在熱鬧的農村大集上,慶云縣市場監管局尚堂市場監管所所長董玉介紹說:“沿街攤點并不是隨意設置的,我們參照城區農貿市場‘劃行規市’要求,按經營范圍對攤點進行集中劃分,設置食品銷售專區,經營者依據信用評級和流動紅旗優先選擇攤點,讓大集成為群眾家門口的流動超市。”
在前王大集市場管理方、尚信集貿市場服務中心負責人趙錦波看來,農村大集規范提升帶來的好處還有很多。“周邊陽信縣、惠民縣的商家聽說咱大集管理好、人氣旺,都主動聯系申請備案,要求設置攤點。今天來趕集的有不少是外地人,咱德州大集的‘金字招牌’可是越來越亮了!”趙錦波說。
通過打造樣板典型示范,力求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德州模式”。在試點基礎上,市市場監管局整合食品安全、環境衛生、治安消防等內容,率先制定《德州市農村大集經營管理規范》,作為全省首個農村大集地方標準在全市推行,共規范110處農村大集。在日前召開的全國市場監管系統農村假冒偽劣食品整治工作經驗交流促進會上,我市農村大集規范化管理等3個經驗做法在全國推介,慶云縣農村大集規范管理經驗短片在會上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