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建起西紅柿種植“數字化工廠”
想吃幾分甜 口味可定制
▲產業園技術工程師定時察看作物長勢。記者劉瀟攝
德州新聞網訊(記者李榕劉瀟通訊員馮豫韓哲)五分甜一分酸!這種上佳口味的西紅柿,每天以30噸的出貨量銷往全國各地,成為德州天衢新區智慧農業產業園的拳頭產品。
2月12日,春雨初降。走進智慧農業產業園智能溫室,30多萬株西紅柿秧棵生意盎然。“目前主要有大粉果、串收櫻桃等8個品種,均不用土栽,而是吃‘營養餐’。”技術工程師付文琦介紹,全自動、智能化的系統運用于西紅柿全生長周期,比如,利用水肥一體化技術和自動控制技術,將科學調配的水肥營養液,通過滴管送至植株根區,實現精準滴灌;溫室覆蓋材料全部采用高透光散射玻璃,透光率達91.5%,讓植株均勻受光;頂部天窗可根據室內溫度、濕度自動開啟關閉,精準調節溫室氣候環境。
這里的“科技含量”不止這些,最重要的是可以定制西紅柿的口味。“好吃的味道源于合適的甜酸配比。你想吃什么口味的西紅柿,我們就能種出什么口味。”付文琦說。智能溫室有685個傳感器、1700多個控制器,每天產生2000多萬條數據,通過大數據分析,控制各種智能設備,營造最佳的溫度、光照、濕度、肥料等生長環境,并通過種植環境的數字調控,實現對酸甜度比例的精準控制。經過不斷摸索,他們調配出西紅柿“五分甜一分酸”的最佳甜酸比,這也是目前大部分客戶喜歡的口味。
科技手段讓農業種植擺脫了對自然環境和季節的依賴。付文琦說,他們每年9月種植西紅柿,生產周期持續至次年的7月,產量較大田種植提升3至4倍,年產量可達7000噸以上。未來,還將對果皮厚度、果實硬度、果汁含量等指標進行監測調控,讓西紅柿種植更加精細。
“當前,我國正處于傳統農業向數字化、智能化現代農業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一個智能溫室就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生產數字化工廠,讓傳統農業從‘靠天吃飯’轉變為‘靠技術吃飯’。”市鄉村振興局副局長劉清樹說。作為傳統農業大市,近年來德州不斷推動傳統農業數字化轉型,在臨邑、天衢新區分別建設了兩個智慧農業產業園,在慶云、平原等縣市區也建設了智慧農業大棚,積極開展智慧農業應用基地建設,帶動了大數據、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