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護航 打造更安心法治環境——
我市聚力優化營商環境護航高質量發展系列報道⑥
□本報記者董建新本報通訊員王華楊傳豹
全市優化營商環境動員會議對“打造更安心法治環境”作出部署,要求全市上下在常態化監管、涉企案件執法、涉企法律服務和企業破產處置上出真招、動真格、見真情。
企業監管千頭萬緒,如何破解重復交叉執法的弊端,切實為企業“減負”?我市探索的監管事項“打包”、“一口登記”備案管理模式給出了答案。
所謂監管事項“打包”,就是將有關聯的多個監管事項整合,對企業實施一次性全方位檢查。由市市場監管局牽頭實施的“綜合監管一件事”改革,對7個民生領域、200余項監管事項進行歸納集成。以養老機構專項檢查為例,市民政局、市市場監管局等多部門組成聯合檢查組,打通各部門事前許可、事中核查、事后監督各環節,全鏈條閉合監管,“進企一次門、檢查多項事”。
探索“人工智能+互聯網+信用+雙隨機”監管模式,制定“豁免清單”,其本質就是要實現涉企監管精細化、人性化、科學化。我市按照“風險分類+標簽管理”模式,持續深化“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機制,進一步探索重點領域“通用+專業”的信用監管分級,對不同信用風險等級企業采取差異化監管,高信用風險等級企業提高抽查比例,低信用風險企業降低抽查比例。
營商環境法治化,貴在為市場主體從事經濟活動提供全方位法治保障。對涉企案件執法,堅持寬嚴相濟,杜絕“辦了一個案件,搞垮一個企業”。2月5日,《德州市優化消費環境若干措施》印發,明確提出實施重點消費區域交管柔性執法,建立健全一般交通違法首違警告、輕微交通違法免予處罰“兩個清單”制度。
市市場監管局先后制定《輕微違法行為不予行政處罰事項清單》等制度文件,積極探索推進柔性執法。實施違法風險預警提醒機制,對監管執法過程中發現的傾向性、系統性、苗頭性問題開展警示教育、約談提醒;對不觸碰安全底線的市場主體優先運用教育批評、行政指導等方式。自推行“免罰”機制以來,全市已處理案件601件。
企業內部出現法律問題,如何化解?誰來化解?市司法局提出把建立企業行政合規指導清單制度、企業“法治體檢”長效機制,列入全市“一把手營商環境項目”,編印《企業合規與法律風險防控讀本》,建立“德法通”中小企業法律服務平臺。去年為6200余家企業進行行政合規指導,為1102家企業進行“法治體檢”,共發現法律相關問題1170個,提出行政合規指導意見建議2300余條,化解矛盾糾紛2201件,有效提升企業法律服務水平。
市中級人民法院在全省率先出臺訴源治理和“衍生案件”治理實施意見,堅持將非訴訟調解機制挺在前面,支持商會、協會發揮調解職能,專門化解涉金融機構、勞動用工等糾紛。深化審級職能定位改革,推進案件繁簡分流、輕重分離、快慢分道,加大小額程序、督促程序、簡易程序和二審獨任制適用力度。去年下沉行政、民商事案件共116件。
為助力中小微企業紓困解難,市中級人民法院探索構建“執轉破”案件簡易、快捷、高效審理機制,將執行查控措施和破產財產處置相結合,通過簡化審理程序、優先線上辦理、減免管理人費用及訴訟費用,打造低成本、快辦結的中小微企業“執轉破”綠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