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土地魯望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為高標準農田配套建設的農業規模服務中心。記者 劉振興 攝
□ 本報記者鄧靜 本報通訊員張廣杰 靳欣欣 朱銘娟
時下德州的鄉村原野,風吹麥浪,遍地金黃,處處彌漫著麥香,昭示著又一個豐收年。
德州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調出基地,常年糧食播種面積1600萬畝左右,產量占全國的1.1%、全省的六分之一。全市過20億斤的產糧大縣2個、過10億斤的產糧大縣9個。近年來,我市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確保糧食年產量穩定在150億斤以上。
藏糧于地“高標準”把握豐產豐收主動權
“有了高標準農田,雖遇大澇之年,但小麥受損并不嚴重。那樣的大風大浪都能挺過來,咱老百姓種糧底氣更足了。”6月2日,在平原縣王廟鎮車王莊村,站在即將豐收的麥田里,村民高從錄談起2021年的秋汛時這樣說。
高標準農田經受住了嚴重秋汛考驗,去年德州小麥、玉米兩季合計平均畝產1490.1公斤,其中61.8萬畝地塊平均畝產1576.3公斤,超過“噸半糧”產能,“噸半糧”創建首戰告捷。實踐證明,有了高標準農田,遇到大災可以少減產,小災則不減產,一般年景還能多增產。
什么是高標準農田?根據高標準農田建設國家標準,高標準農田是土地平整、集中連片、設施完善、土壤肥沃、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旱澇保收、高產穩產農田,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基礎,是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
多年的實踐經驗表明,高標準農田建設,給德州農業帶來諸多利好:
農田質量高。通過平整土地、改良土壤等措施,平均耕地質量可提高約1個等級,保土保肥保水能力顯著增強。
產出能力高。隨著耕地質量的提升,土地產出能力不斷提升。糧食產能大約提高10%至20%,達到一季千余斤、兩季“噸半糧”。
資源利用效率高。集中連片建設高標準農田,可以為綠色技術的推廣應用創造條件,促進水、肥、藥等農業投入品減量增效,平均每畝每年節本增效500元左右。
機械化水平高。根據典型調查,德州市高標準農田項目區土地流轉率達55%,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95%以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以規模化的高標準農田替代碎片化的零散耕地,顯著提升了農業規模效益和機械化水平,推動農業發展轉型升級。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輪回,周而復始,有了高標準農田這一堅實支撐,我市糧食生產連年闖關奪隘,迎來一季又一季豐收,年產量穩穩保持在150億斤以上。
重整田疇拓沃野確保產能提升10%以上
“前段時間剛澆了灌漿水,加上后期管理到位,保管今年又有個好收成。”5月24日,齊河縣華店鎮龍莊村村民呂延福說,借力2022年高標準農田建設,引水渠修到他家的地頭上,澆水方便、排水也通暢,種田省心又省力。
農田鋪上管網,避免了滲漏蒸發造成的浪費,農田灌溉效率至少提升了一倍。小賬連大賬,借力高標準農田建設,糧食從種到收,各個環節節本增效作用明顯。
在建設完成的高標準農田里,小農戶分散經營逐步變為適度規模經營。通過積極推廣優良品種、先進農機和技術,農業生產環節化繁為簡,農業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田間管理實現高質高效,糧食產能也得以大幅提升。
目前,德州成功創建全省高標準農田整縣推進試點縣5個,已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772.7萬畝,占耕地面積的81%以上,占永久基本農田面積的93.6%。
據介紹,未來3至5年我市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很大一部分是已建高標準農田的改造提升。2019年以前,高標準農田建設分散在財政、國土、水利、發改、農業5個部門實施,分別為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土地整治項目、國家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項目、千億斤糧食生產項目、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被稱為“五牛耕田”。因為修建時間較早、建設標準不一、畝均投資不高、設施老化等原因,一些高標準農田難以滿足現代農業生產的需要。
按照全國統一部署,除新建外,今年起,我市將啟動已建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解決已建高標準農田設施不配套、工程老化、工程建設標準低等問題,進一步提升農田基礎設施和耕地地力水平。
具體如何提升?“按照新標準,本著‘缺什么補什么、毀什么修什么、斷什么連什么’的原則,進行標準化改造提升,全部達到現行高標準農田建設目標要求,確保試點區畝均糧食產能提升10%以上。”市農業農村局農田農機科相關負責人介紹。
抓住國家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重大機遇,錨定完成825.8萬畝高標準農田創建目標,德州正積極構建全市整區域高標準農田建設格局。“我市將以提升糧食產能為首要目標,以全國首個大面積‘噸半糧’產能示范區創建為抓手,堅持‘新增建設與改造提升并重、建設數量與建成質量并重、工程建設與建后管護并重、產能提升與綠色發展相協調’,強優勢、補短板,奮力創建國家級整區域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試點市。”孫豐勇說。
科技賦能打造智慧高效田
一刷卡,水汩汩流到地頭;鼠標一點,幾公里外的農田溫度、濕度、苗情、蟲情、墑情一覽無余……
高標準農田是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重要載體。高,不僅是建設標準高,更體現在科技含量高。
近年來,我市積極推行“高標準農田+”建設模式,不少縣市區設計實施了高標準農田智能監測平臺、數字化管理平臺,同步推進節水、節肥、節藥及智慧農業技術落實落地,實現農田智慧決策、智慧管理。
“過去巡田靠人,遇到惡劣天氣,只能干著急。現在借助四情監測系統,作物苗情、蟲情、土壤墑情、氣候災害實時精準呈現。”在夏津縣東李鎮1800畝數字化“噸半糧”生產能力試驗基地,種糧大戶張慶海正在對自家麥田進行監測。
東李鎮“噸半糧”生產能力試驗基地內設置2個800萬像素、可360度旋轉的高清攝像頭,可以看清麥苗的生長情況,搭配氣象站、環境傳感器、作物長勢監測儀、蟲情監測儀等設備采集數據,通過5G網絡回傳并分析數據,實現管理人員遠程關注作物生長狀況,從而進行科學灌溉、施肥、噴藥等。
以前,高標準農田主要圍繞溝渠路進行建設。自2021年起,地力提升納入建設重點,在項目上全面鋪開。3年來,地力提升畝均財政投入從100元增長到150元、200元。增肥力、深翻土、減化肥,如今,我市120萬畝“噸半糧”產能建設核心區土壤有機質含量16.71克/千克,高出一般地塊0.3個百分點。
目前,“噸半糧”核心區實現每50畝一眼機井、每200畝一網格、每5000畝一支專家隊伍、每50000畝一處綜合服務站,夯實了農田高產穩產的硬件、軟件基礎。田間時常有技術人員的身影,他們指導農戶操作地下智能灌溉系統,定時、定量澆灌;遙控無人機,定高度、定量給農田打藥;在手機上,控制收割機按既定路線收割……耕、種、管、收樣樣有高科技加持,實現一年四季全程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