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售收入連年保持兩位數增長,“白版全省化”順利推進;“國蘊30”“古貝元1983”等高端產品相繼推出;古貝春酒廠舊址作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成功入選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并開展修繕工程;貴州省白酒產業發展促進會會長、茅臺集團原董事長李保芳蒞臨古貝春調研科創工作;古貝春愛心基金成立首次注入資金100萬元……翻開古貝春集團有限公司近幾年的成績單,一條不斷向上攀升的曲線令人振奮。
創立70多年,古貝春何以實現厚積薄發?“創新,創新,還是創新!”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張洪昌說。
銷量看漲,得益于產品創新。從“低度濃香”到“極簡包裝”,從“低醉酒度”到“中度醬香”,再到高端產品上線,產品線精簡瘦身,每一次口感“上新”,每一次質量飛躍,每一次結構調整,企業都用創新性思維解決消費者訴求。
“快發展”背后有“慢功夫”。總工程師吳兆征剛來古貝春的時候,帶著技術團隊,在不足20平方米的辦公室里搞研發。“1996年,公司與五糧液達成技術合作,我受命于原董事長周曉峰研制‘五星級古貝春’。當時,山東省還沒有純糧高檔白酒,這就是我們的機會。”品酒可不是大家都認為的“美差事”, 為了找到最佳方案,要每天反復地把白酒喝到嘴里,布滿舌尖、舌面及周邊,反復咂巴,品評出酒中的酸、甜、苦、辣、香等味,體味出柔、綿、順、凈、爽等感覺,以及新、陳、老、嫩、長等酒體的協調程度及質量優劣,這看似簡單的品酒,其實就像萬里長征,需要長期的艱苦 “跋涉”,需要付出千辛萬苦的努力,需要不斷地取舍和抉擇,才能找到解鎖的“鑰匙”。60多個日日夜夜潛心打磨產品,1996年5月推出產品后一炮而紅,迅速使古貝春扭虧為盈。
如果說“五星級古貝春”是古貝春集團起死回生的關鍵產品,那么坊間傳聞已久的“白版”酒就是吳大師的“扛鼎之作”了。大家都知道“白版”好喝不易醉,對于這種“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的現象級超級單品,消費者紛紛猜測一定是有什么“秘密武器”,其實,這里面除了無數次走訪市場、千百次勾調實驗和精確到萬分之一的微量調配物質之外,剩下的只有360多個日日夜夜的艱苦摸索和煎熬了。
創新之路并不平坦。比如醬香型白酒“古貝元1983”的勾調定型就是一個極為復雜的過程。首先需要把一至七個輪次以及“醬香、窖底、醇甜”三種典型酒體的基酒進行分類、分型、定級、貯存,然后把不同輪次、不同香型、不同味道、不同酒度、不同風格特點、不同酒齡的基酒進行酒與酒之間相互“取長補短”進行優化組合,最后進行調味,就是靠感官使酒體協調、豐滿、細膩、幽雅、悠長,風格典型,“色、香、味、格”俱佳,并且酸類、酯類、醛類、酚類等微量元素含量要經過反復耐心、精細、精心“調頻”,才能生產出高檔醬香型白酒。這對于企業的生產規模、基酒年份、科研實力提出極高的要求。經過700多個日日夜夜的艱苦探索,該酒終于在2023年6月2日在濟南隆重推出,獲得了業內專家和消費者的一致好評。
誕生于南國的五糧液工藝來到北方落戶,也同樣有著水土不服的現象。兩地的氣候差異,勢必要求他們結合當地氣候條件進行革新。難能可貴的是,在實際生產中,該公司的技術人員不是生搬硬套五糧液工藝,而是在董福新等技術帶頭人的帶領下,對五糧液工藝結合當地氣候條件進行了14項革新。北方的氣候是干燥、多風,四季溫差大。為此,董福新把五糧液工藝中的發酵期由原來的70天改為90天,使酒坯子發酵更加充分;五糧液工藝采用的是分層發酵、跑窖蒸餾、混蒸混燒、分級摘酒,他們在嚴格按照五糧液工藝操作的基礎上,采用分層階梯水分法,也就是窖池內三層酒坯子的水分各不相同,同時盡量壓縮水分含量,提高五糧香甜味,這種改變使生產工藝更加精細,有效提高了產品品質;另外他們還獨創了“雙輪發酵”、“黃水酯化串蒸”等革新工藝,使古貝春的生產工藝愈加成熟。
這些年,找準市場需求、潛心打磨產品已成為企業一以貫之的發展路徑。
企業目前已建立擁有百萬用戶量的數據庫。“從用戶反饋中發現問題,在技術創新中解決問題,我們已形成了成熟的產品迭代模式。”張洪昌說。
為激發員工創造潛力,公司設立了“五小創新獎”。 “前面是漏斗形整形器,后面的擋板下面再挖個弧,就可以使曲坯在輸送過程中基本成為‘包包曲’的雛形,在最后的壓制成型過程中就受力均勻啦!”生產中心副主任馬連松帶我來到機械化制曲生產線,一邊比劃一邊向我介紹。
一個小防滑脫鉤、一個行車受電器撥叉的改造、一個小小的陶壇取酒器、一個制曲用和面機的安全開關……像這樣的小發明也許沒有多少科技含量,但是誰又敢于忽視這些來自基層員工的創造呢?又有誰能否認,那些更加復雜、更加精彩的發明,不是在這些小發明的基礎上誕生的呢?
快速發展的同時,企業逐步筑起人才“蓄水池”,技術員工規模從成立之初的不到20人擴大到如今的100多人,研發人員占比達10%。其中包括中國白酒大師1人,中國白酒工藝大師1人,國家級白酒評委6人,省級白酒評委10人,齊魯首席技師5人,山東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人,山東省輕工行業首席技師9人,德州工匠1人,德州首席技師4人,與齊魯工業大學、江南大學、中國農科院、中國食品發酵研究院等高等院所廣泛開展“產學研”合作,進一步提升了公司的技術創新能力。企業目前已獲得國家授權專利76項,先后立項國家“星火計劃”1項,省級科技創新計劃23項,獲得國家級科技獎勵11項,省級科技獎勵21項。
70多年來,古貝春一直堅持“穩中有進”工作總基調,實現了高質量發展。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徐秀菊至今仍清晰記得,某業內人士與她的問答——
“白酒市場競爭激烈,你們如何在競爭中保持活力?”
“創業多年,我們有底氣說,堅持抓創新、慢工出細活,就是我們的信心所在。”
德州日報新媒體出品
編輯|尹曉燕 通訊員|李國鋒
審核|馮光華 終審|尹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