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國際陸港海關監管區
德州新聞網訊 記者唐曉穎 通訊員鄭康寧
內陸無海,德州卻可以借港出海、向海而興。
2月4日上午9點,位于平原縣的德州國際陸港內,叉車來回穿梭,將各類貨物運輸到規定區域。吊車揮舞著鋼鐵巨臂,抓起一個個集裝箱,穩穩放到貨運列車上。
平原號班列的一節車廂外,歐麗砂建材有限公司總經理付秀林正與場站工作人員仔細核對出口信息。“這是我們今年出口的首批砂加氣混凝土板材,一共18個集裝箱,貨值240萬元。”他難掩興奮。歐麗砂公司是平原縣一家新型環保建材企業,2024年他們打算開拓海外市場,把生意做到更遠的地方。“德州海關工作人員主動上門,耐心給我們講解出口資質的辦理流程,并幫著公司成功申請到出口資質。”付秀林介紹。
2024年8月9日,德州國際陸港建成運營,改寫了德州沒有鐵路類海關監管作業場所的歷史。
當天,平原號首列班列鳴笛發車,20節車廂40個標箱的貨物以“陸海聯動、海鐵直運”模式順利出海。
彼時,剛拿到出口資質的付秀林正為產品出口忙得不可開交。得知德州國際陸港運營消息的第二天,他就趕到海關監管區,咨詢通關事宜。“海關工作人員告訴我,以前企業出口要用汽車把貨物運到沿海口岸,等待口岸海關驗放后才能裝船發運。如今在平原縣就能享受報關、報驗、訂艙、儲運、包裝、分送、信息傳輸等‘一站式‘服務。”付秀林回憶說。
仔細對比了汽運和鐵運的成本與時間后,付秀林果斷選擇從德州國際陸港申報通關。2024年12月18日,歐麗砂公司的10個集裝箱貨物經“一站式”海關申報放行,從德州國際陸港出發直達青島港,隨后裝船運往澳大利亞。“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通關時間縮短了1到3天。鐵路運輸和海運口岸船舶作業無縫對接,每個標箱還能省500元的物流成本,這生意做得更有勁兒了!”付秀林連連稱贊。目前歐麗砂公司已經出口了38個集裝箱的產品,貨值達373萬元。
德州國際陸港能高質量運營,背后可有不少妙招。德州海關采用虛擬圍網、主副卡口數據聯動等先進設計,巧妙化解了場地空間限制的難題。他們加強與青島海關等口岸海關的協同配合,打通數據通道,成功上線“鐵海E通”系統,實現“一站式”自動轉關,港口、海關、鐵路運輸數據聯通共享。“德州海關特別重視我們反映的場站內列車裝卸貨物不便問題,積極協調相關部門,放開場所出入內貿重箱、空箱,現在貨物裝卸效率明顯提高。”山東恒源物邦國際物流有限公司業務經理劉雙說。
德州海關關長燕華農告訴記者,德州國際陸港自運營以來已開通了平原縣至青島港(平原號)以及中歐、中越等3條班列。2024年僅平原號班列就發運出口貨物1.88萬個標箱,為企業節約物流成本560余萬元。目前,德州國際陸港服務半徑已覆蓋魯西北、冀東南200公里的范圍,可為周邊300多家企業提供全新的物流通道,年貨物吞吐量達到40萬噸。
“我們將完善口岸內地海關監管協同機制,創新實施貨物數字監管等監管舉措,進一步提升港內貨物裝卸效率,推動國際陸港高質量運營,為德州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貢獻力量。”燕華農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