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要素投入低,科技的支撐作用不顯著
????我市科研人才僅占總人口的0.54‰,列全省第16位,市縣財政用于應用研究與開發的直接投入僅1000萬元左右,平均40家規模以上企業每年才完成1項科技成果
????盡管我市科技工作取得一定成績,但存在的問題也很突出,尤其是全社會對科技創新的認識不足,重視程度不高。
????首先,創新政策體系不健全,導向作用還不夠強。表現之一,依靠科技創新推動現代產業發展的配套政策不多,已出臺的政策力度不夠大。以2011年度全市財源建設獎勵為例,真正涉及到科技、人才等方面的獎勵額只占總獎勵額度的1.31%。
????表現之二,科技稅收優惠政策落實不到位。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享受免征10%的所得稅沒有普遍落實,企業技術研發經費加計扣除政策基本沒有落實,享受年技術貿易額500萬元以內免征所得稅、500萬元以上減半征收所得稅的企業更少。所得稅是中央與地方共享稅種,縣、市、省、中央各按27%、5%、8%和60%分成。由此可見,企業喪失了100%應該享受的利益,縣、市兩級只獲得32%的稅收。
????表現之三,總體上還沒有真正把科技定位于經濟發展的引領、驅動和支撐的重要位置,政府在科技創新工作中的主導作用沒有得到應有的發揮,公共創新體系和服務體系還很不健全。
????其次,企業對科技創新的意愿不強烈、創新活動少。我市2011年全社會R&D經費11億元,占GDP比重為0.57%,均列全省倒數第一,其中占GDP比重僅為全省平均水平(1.86%)的30%。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個百分點。
????第三,技術人才偏少,尤其是科技領軍人才嚴重匱乏,制約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我市全時科研人才總數2989人,占全市人口總數的0.54‰,列全省第16位。每年全市鑒定工業類科技成果80項左右,平均40家規模以上企業每年才完成1項科技成果。全市2011年發明專利申請407件、授權108件,分別僅占全省1.59%和1.84%。
????此外,我市企業建設的專業創新平臺偏少,直接影響產學研有效合作,造成重大關鍵技術攻關和終端產品研發不足,帶動產業發展的骨干企業或企業集群很難快速崛起,產業鏈條無力延伸。如果沒有眾多的、專業齊全、功能配套的創新平臺,對產學研結合、引進高層次人才來講,再便捷的交通、再優美的環境、再優越的區位也無濟于事。
????資金是支持科技創新的第一要素,從資金的投向可以反映出推動主體、投資主體對科技創新的認知程度。全市每年市財政僅有1000萬元應用研究與開發直接投入,與菏澤市和聊城市每年2000萬元相比存在很大差距。縣級財政基本沒有直接的研發投入。作為投資主體的企業研發投入也嚴重不足,我市規模以上企業研發投入占年銷售收入的比例只有0.22%,而通常維持企業科技創新活動開展的占比應在1%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