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丙美在給鴿子喂食。 見習記者 李俊德攝
早上6點多,天剛亮杜丙美就穿好工作服來到養鴿場房內為她的寶貝們準備“早飯”,鴿子們“咕咕”地叫著,爭搶著它們的“美味”。喂完鴿子后,杜丙美又麻利地打掃起籠舍……忙碌的一天開始了。
杜丙美是平原縣腰站鎮窯上村一名普通的農村婦女,卻有著不怕吃苦、善于鉆研的性格,被鄉親們親切地稱為“養鴿姐”。
初次創業:養肉鴨讓她血本無歸
2005年,依靠銀行貸款和鄉鎮的扶持,杜丙美和其他3位村民合伙養殖肉鴨,他們共投資30萬元,購買了2000只肉鴨,建設了幾座養鴨場房,就在大家辛苦經營并憧憬美好前景時,市場行情卻一度低落,肉鴨的價格一路下滑,最后不得不賠本出售了所有鴨子,初次創業讓杜丙美血本無歸。
10多萬元對于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數目,杜丙美和丈夫商量,自己留在家里照顧老人和孩子,讓他一人外出打工。由于欠銀行貸款,每個月丈夫寄回家的錢基本都還了貸款,地里的莊稼也只夠糊口,一家人過著比以往更窮的日子。
慢慢地,杜丙美覺得與其指望丈夫在外面受罪掙那點工資,還不如再賭一把,找個好項目自己干。主意一定,她便四處找項目,看市場,還經常收看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通過電視找門路。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杜丙美覺得養鴿子是一項很不錯的養殖項目。鴿子本小利大,隨時可以出售,鴿子肉便宜時就賣鴿子蛋,鴿子蛋便宜時賣鴿肉,行情比較穩定,而且價格比一般的畜禽高。
杜丙美和丈夫商量后決定養鴿子,當街坊鄰居知道后都嘀咕:“她咋這么大的膽兒,還沒賠夠呀!”但杜丙美卻信心滿滿地說:“做生意要的就是個膽大心細,有賠才有賺,不去試一下,啥時候能富起來?”
從頭再來:養鴿路上柳暗花明
2007年,杜丙美開始準備養鴿子。有了以前的養殖經驗,為了保險起見,杜丙美這次先向銀行貸了3萬元,又向親戚朋友借了點兒,湊齊了起步資金,她迅速蓋好廠房,從高唐進了300對肉鴿,嘗試著喂養。
在養鴿的過程中,杜丙美發現缺少技術和知識成了她養好鴿子的困難。
于是,她一到周末就到縣城買養殖技術的書看,每天晚上,她便翻看買來的技術書籍,當看到好的方法時就用筆標注重點符號。由于看的次數太多了,有的書都翻壞了。為了完全掌握養鴿的技術方法,杜丙美還經常到外地養鴿大戶那里參觀取經。
通過不斷學習和摸索,杜丙美終于掌握了鴿子的習性和養好鴿子的方法。 2008年,她又買了1000對,擴大了養殖規模。為了便于管理,杜丙美為每個鴿子都編上號,計算好生長周期,逐對銷售。遇到鴿子有小毛病時,杜丙美還會自己配藥為它們醫治,提前預防,既節省了成本又保證了鴿子成活率。隨著養鴿技術的不斷成熟, 2010年春,杜丙美又建了第二個場房,新進了1200多對鴿子。
以前大家養鴿都是先通過自由配對,配對成功后,便放到鴿籠中飼養,然后通過成年鴿子自己下蛋、孵蛋、哺育幼鴿,有時鴿子不能將所有的蛋孵化出來,經常出現孵不出來的壞鴿子蛋,這樣既浪費了時間又降低了成活率。通過多方打聽,杜丙美購置了一臺孵化箱,經過初步試驗,孵化箱中的孵化率高達95%,孵化率比以前整整提高了三分之一還要多,效益自然提升了,年收入達到了五六萬元。現在,一臺孵化箱已經滿足不了2000對鴿子的孵化需求了,杜丙美決定再上一臺孵化箱,繼續拓寬自己的致富路。
心懷夢想:將肉鴿直接送到餐桌上
杜丙美年輕時做過粘花,組裝過打火機,還跑過運輸,但都掙不了多少錢。用她自己的話說:“給別人打工,不如自己做老板。”為了尋找適合自己的買賣,杜丙美也經歷了很多艱辛,但無論多苦多難,她最終找到了真正適合自己做的買賣。
現在,杜丙美的鴿子主要銷售給腰站鎮本地的屠宰廠或者是縣里的屠宰廠。雖然效益不低,但還是比不上那些直接加工成成品的乳鴿、乳鴿禮盒的價格高。
因此,杜丙美想通過找到合伙人,然后走肉鴿加工這條路。將自己的肉鴿直接送到人們的餐桌上,爭取更大的利潤。
□見習記者 俊德 本報通訊員 李靜 曼曼 夏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