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新聞網訊(德州晚報記者 潘曉泉)7月19日,載著200頭生豬的運貨車隊從王巍的養殖場里駛出,運往周邊的肉聯廠。這筆生意,按每頭生豬盈利160元計算,直接收益超過了3萬元,盡管未達到心理預期,但終于讓王巍走出了養豬虧本的困境。
養豬戶:上半年“賠得吐血”
王巍是個“80后”,在夏津縣渡口驛鄉王莊村從事生豬養殖已近5年,今年,他飼養了2000多頭生豬,預計出欄數在4000頭左右。
養豬有賺有賠,但今年上半年卻是王巍最難熬的日子。生豬養殖的成本價在每斤6.5元左右,過完年之后,生豬價格一路暴跌,進入4月份之后,每斤價格更是跌到了5.5元,也就是說,每賣一頭200斤的生豬,就要賠200元,“賠得都快要吐血了。”王巍如是說。
從6月份開始,生豬價格開始慢慢回升,每斤價格回到了6.5元左右。19日的這筆生意,生豬價格已經升到了每斤7.3元,每斤可盈利0.8元。這個數字看似較為樂觀,但王巍告訴記者,生豬養殖投入大,回報周期長,這個價格其實并不在心理預期內。
王巍說,大型養豬場硬件要求較高,一次性投入動輒數百萬元,同時養豬的周期在一年左右。在成本方面,90%是飼料費用,5%是疫苗等費用,5%是人工水電等費用。如果遇上飼料價格上漲或疫情災害,成本還會相應地提高。所以,目前這個價格盡管不虧本,但回報率較低,付出與回報并不成 正比。
原因:生豬行情跌入周期谷底
養豬近5年的王巍,為何今年遭遇“寒冬”?他告訴記者,供大于求是價格暴跌的主因。
據王巍介紹,在養豬行業有這樣一個規律,即以大致三年為一個周期,會出現一個價格的巨大波動。遇到養豬行情好時,很多散戶會擴大規模,但市場豬肉一旦供大于求,必然導致豬肉價格下降,當散戶們發現養豬不再賺錢時,勢必會改行,這時市場供應開始平衡,養豬行情又逐漸變好,于是周而復始,形成一個市場規律。
今年上半年,就是跌進了養豬周期的低谷期。同時,記者從市物價局了解到,今年上半年豬肉價格暴跌的原因還受多方面因素影響:今年生豬疫情少,市場平穩,養豬出現階段性贏利,造成存欄量較大,市場短時間內難以消化;在春節過后,市場需求量明顯減少,價格出現規律性下降,尤其3~5月份是豬肉消費淡季,豬肉價格降到低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