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3】賠付太少,與正常糧食收入相差太多
理賠難讓入保農民覺得堵心,賠付少則讓不少農民感到失望。去年秋天,齊河的農戶高老漢的五畝玉米受災,當地的保險公司派人查勘之后,他共領到了200多元的賠償款,高老漢頗感失望。因為玉米全倒了,他的5畝玉米收了不到1000斤;而在正常年景,畝產就近千斤,5畝地至少收入五千元左右。
保險公司
不同階段的莊稼賠付額度不同
【農保理賠期限有明確規定,跨年度要受罰】
??? “部分農民抱有僥幸心理,多報災情能賠款是賺的,不賠款也無損失;有的村莊投保比例嚴重不足,村民把未投保、且出險的地塊指定為參保小麥,“張冠李戴”,給查勘工作帶來很大麻煩。”德州人民財產保險分公司農險部經理程學方介紹,全市8000多個村,德州人民財險就占了67%,“面對的是千家萬戶,如果虛報、錯報,查起來會非常艱難。”
在農村有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在農業保險宣傳過程中,一家幾口投保時登記的是一個姓名,在提供打款賬戶時有可能又是另一個姓名,這為保險賠付造成了很大的困難;有時候,農戶收不到賠償款,有可能是名字錯了,或是賬號不正確。“在賠償過程中,只要農戶信息正確,賠償會很快到位。”需要農戶注意的是,農保理賠期限有明確的規定,小麥最遲8月底前理賠結束,玉米11月20日前,棉花12月底前。一般不會跨年度賠付,賠付慢了保險公司也很著急,工作人員要受到上級公司的考核處罰。
【保險按照階段賠償,不是按照產量】
當前,我市一畝小麥、玉米的產量1000斤左右,很多農戶在領到賠償款后發現僅僅是幾十元或是幾百元,甚至達不到產量的一半。保險公司介紹,農戶的保險為政策性保險,即補貼險,按“低保障、廣覆蓋”的原則確定保障水平。保險金額是生長期內發生的直接物化成本,包括種子成本、化肥成本、農藥成本、灌溉成本、機耕成本和地膜成本。糧食在每個階段的賠償是不同的,并不是農戶理解的按照產量多少來賠付。
小麥保險自返青起至成熟收獲,最高每畝保額320元,保險費10元,農民自交保費2元,各級財政補貼8元。越冬期至抽穗前,每畝保險金額× 60%;抽穗期至成熟期,每畝保險金額× 100%。
玉米自保險出苗起,至保險玉米成熟收獲完畢時止,最高每畝保險金額300元,保險費10元,農戶自交保費2元,各級財政補貼8元。幼苗期,每畝保險金額× 50%;小喇叭口至大喇叭口期,每畝保險金額×80%;灌漿期至成熟期,每畝保險金額× 100%。
棉花自保險棉花出苗起,至保險棉花成熟收獲完畢時止,最高每畝保險金額 450元,保險費18元,農戶自交保費3.6元,各級財政補貼14.4元。苗期,每畝保險金額×50%;蕾期,每畝保險金額×80%;花鈴期至霜降,每畝保險金額× 100%。“宣傳、承保、報案、查勘定損、理賠”,如今,政策性保險還處于試驗階段,任務量大,部門多,任何一個部門出錯都可能導致農民收不到賠償款。“在整個理賠環節,數據很多,比如姓名、面積,一卡通上面的十幾個數字,有時候一個數字就可能導致整個工作不順暢,所以每個部門都要承擔起責任,認真仔細統計報送理賠信息,保障農戶及時收到賠償款。”程學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