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德州市小麥處于越冬前管理的關鍵時期,農民如何進行科學管理,從而挖掘土地最大潛力,實現增產增收?
??? 11月9日,記者深入臨邑縣,探訪三位省市“糧王”,聽他們講種田的經驗,以期對農民科學種田有所借鑒。
張心躍:良種良方添動力
??? “糧食高產,既要有良種,更要有良方。 ”與市“小麥糧王”張心躍交談,良方總被他掛在嘴邊。
??? 家住臨邑鎮國寨村的張心躍種有10畝地,今年夏收時他的小麥單產達到750公斤,被評為全市“小麥糧王”。 “現在是小麥的保養期,應注意澆越冬水、打除草劑,確保安全過冬……”談起科學種植,張心躍打開了話匣子。
??? 張心躍告訴記者,良種選擇上,良星66、濟麥22分蘗力強、抗寒性好,應對干旱也有優勢,增收潛力大。而技術方面,他多次向山東農業大學小麥專家董慶裕求教,在全村第一個采用測土配方施肥、寬幅精播等新技術。現在經他改良后的 “八統一”種植法在全村推廣,他創辦的農業科技推廣站也成為村民科學種田的“加油站”。
孫豐忠:精耕細作提質增效
??? “我能奪得今年‘玉米糧王’,主要靠精耕細作……”在翟家鎮孫漢服村地頭上找到孫豐忠時,他正與鄉親們交流種植經驗。不久前,他以畝產1048.27公斤的成績奪得全市 “玉米糧王”稱號。種植小麥,他也毫不遜色,今年小麥畝產達700公斤。
??? 孫豐忠信奉 “人勤地不懶”: “有專家的悉心指導,糧食產量想突破就得在精細管理上用勁。”
??? 孫豐忠認為,近年來農業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但農民科學種植習慣亟待培養。他舉例說,氮肥后移技術應加重小麥拔節到抽穗期的氮肥比例,這樣才能防倒伏、防旺長,增加成穗、增加粒重,而很多農民卻不知道,早早給莊稼追施氮肥,造成很大浪費。而在施肥方式上一般是撒化肥,使大部分營養流失,最科學的應是深埋。
??? 播種前,孫豐忠比別家多做兩件事,一是犁地時把按比例混合的鋅硫磷和棉餅撒入地里,可有效殺死害蟲;二是施一遍土家肥,給土地加營養。
魏德東:結盟發展向規模要效益
??? 走進德平鎮富民合作社理事長魏德東家,他正同十幾個種糧大戶開會,商量購買玉米加工機械的事。 “經過前段時間考察,我覺得玉米加工機械至少要買3臺。我出20萬,其他的每人入股5萬,大家看行不行? ”魏德東說。
??? 2008年到2013年,魏德東連獲“全國糧食生產大戶”稱號,2011年更以玉米畝產973.4公斤、小麥畝產717.79公斤問鼎“山東糧王”。談及種糧經驗,魏德東說:“我們變各自為戰為抱團發展,成立了種糧大戶聯盟,實行規模種植,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效益。 ”
??? 去年秋收結束,他算了一下賬,發現農機設備投入太大,一家一戶承受不起,便提議種植大戶聯合起來,進行規模種植。當年成立了種糧大戶聯盟,吸納種植100畝以上的成員20名。 今年5月,種糧大戶聯盟統一招標購進農藥,實施小麥 “一噴三防”統一作業,12萬畝麥田用時5天。夏收時又統一收割,期限比往年縮短3天,每畝節本增收400元左右。
??? 魏德東說,對于底墑較差的晚茬麥應選晴天澆越冬水,底墑較好的晚茬麥一般不需澆越冬水,底肥不足的可施適量化肥。現在要適時劃鋤、滅草保墑,向管理要產量。 “我現在與山農大、市農科院聯系,加強田間管理的學習,爭取小麥試驗田產量達到全省最高。 ”魏德東充滿信心地說。
??? □本報記者 唐曉穎 本報通訊員 高德剛 許文全 王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