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1月6日訊(記者 徐良) 元旦過后,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整體走跌。1月6日記者調查發現,受央行新規、銀行資金面寬松等因素影響,理財產品收益率紛紛下跌,收益率超過6%的可謂鳳毛麟角。業內人士稱,高收益理財產品或更加罕見。
在一股份制商業銀行營業廳,市民劉先生為自己元旦之前買理財產品感到慶幸,去年12月24日他買的期限為63天20萬元理財產品收益率為6.25%,而該產品1月6日的收益率跌到了5.50%。觀察該銀行的理財產品發現,而2014年12月23日的最高收益率達到了6.30%,6款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的年化預期收益率均在5.8%以上,其中3款超過6%;而1月6日收益率最高僅為5.90%,6款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中僅有兩款在5.80%以上,并且其中一款的投資門檻為100萬元。
隨后記者在一城商銀行了解到,其平均預期年化收益率也由年前的5.80%降至5.60%。而國有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更低,大多數在5%以下。在記者調查的7家銀行中,收益率最高的是一城商銀行的一款理財產品,為6.0%。
“元旦過后,理財產品收益率呈下行趨勢。”一理財經理稱,2014年底的考核壓力較大,為了保障儲蓄規模,就必須啟用理財產品這一攬儲工具。另外,央行“387號文”《關于存款口徑調整后存款準備金政策和利率管理政策有關事項的通知》,決定2015年起調整存款口徑,非銀同業存款納入一般性存款,銀行存貸比壓力得以緩解,因此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較節前有較大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