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有關部門組織企業交流“走出去”經驗。
德建集團先后在蘇丹、蒙古、南蘇丹、安哥拉和贊比亞設立了5家公司,對外承包工程業務與境外投資形成了良性互動;通源地產投資978萬美元在澳大利亞設立公司從事房地產開發項目,目前又準備在澳大利亞投資4000畝畜牧養殖項目……
從1993年我市設立第一家境外企業,到現在全市“走出去”的企業已達46家,境外投資總額2.42億美元。面對全球經濟低迷的狀況,我市企業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尋求新的發展空間。
在非洲建起“太陽城”
?“目前國內市場低迷,而安哥拉這樣的國外市場則充滿機遇,我市企業應抓緊機遇,走出國門謀發展。”德州鑫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玲玲建議說。
2011年,王玲玲勇闖非洲安哥拉推廣太陽能光電產品,已先后成立了3家公司,目前安哥拉多條國道上,從政府、學校到醫院,再到警局,路燈、庭院燈、信號燈都能看見鑫衢的產品,創造了一個安哥拉的“太陽城”。
在國內市場訂單日益減少,利潤蛋糕不斷被瓜分的情況下,我市鼓勵優勢企業建設境外營銷網絡,發展境外工業園,尋求新的利潤空間,2013年核準設立12家,2014年核準設立6家,涉及機械、建筑、房地產開發、醫療器械、太陽能、大豆蛋白等多個行業。
經過近幾年的發展,我市承接海外工程的能力不斷增強,全市具有對外承包工程資質的企業共8家,特別是德建集團,逐漸成為我市對外承包工程中的主力軍,2014年新簽對外承包工程合同額1.54億美元,完成營業額1.3億美元,對我市的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工作起到了強有力的支撐作用。
同時,外派勞務工作穩步推進,具有對外勞務合作資格的企業已達4家,外派勞務服務平臺9個,儲備人才總數近萬人,外派勞務格局逐步發生變化,以之前的普通勞務為主,轉變為目前以工程帶動勞務輸出。
“走出去”風險與機遇并存
看到成績的同時,也要意識到我市企業“走出去”中存在的問題和風險。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我市“走出去”企業投資項目規模小,以小型項目和貿易型公司為主,不具備抵御大風大浪的能力,并且多數企業存在缺乏國際化經營決策能力,不熟悉國際慣例和規則、對投資的環境和政策法規了解甚少和缺少合作方的詳細信息等不利因素。上述問題解決不好,我市企業即便走出去,也只會一路荊棘,不會走得穩健。
“企業境外投資能否達到預期目的,企業的綜合能力是關鍵。綜合考慮自身實力、企業潛在發展需求和充足的人員、項目儲備,謀而后定,否則會徒勞無益,甚至給企業造成損失,境外投資也難以實現突破性發展。 ”市商務局外經科科長李斌說。
做好服務,讓企業走得更穩更遠
“真正懂市場的不是主管部門,而是企業自己,我們能做的就是做好服務,加大支持力度,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 ”李斌說。
近幾年來,國家相關部門出臺諸多政策引導和支持企業境外投資,為“出海”創造良好政策環境。同時積極構筑公共信息服務平臺,不斷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設立市級專項資金支持企業“走出去”開展境外投資合作,運用財政、稅收、金融等政策手段,建立公共性、基礎性和系統性的政策促進體系。
抓住“一帶一路”的重大歷史機遇,我市進一步鼓勵企業樹立國際視野,創新境外投資合作方式,通過借船出海、抱團出海、貿易出海等方式,不斷創新境外投資合作方式,促進我市工程承包企業與央企合作。
2014年,我市核準或備案境外企業6家,核準中方投資總額6147萬美元,外派勞務613人,對外承包工程合同額和營業額分別為1.54億美元和1.3億美元。
□本報記者王德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