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在陵城區金源森達家庭農場,十幾名工人正在安裝鋼結構糧倉。 “最近我們新上了3組烘干塔,現在抓緊修個糧倉,以后這糧食就不用等到自然晾干,啥時候貴就啥時候賣,今年的收成又低不了。 ”該農場負責人孟憲亭高興地說。
一個“又”字,聽著簡單,卻有深意:2013年農場成立,流轉了大官辛社區南部1400畝土地,當年秋季播種了第一季小麥。去年夏收,小麥畝均產量達1250斤。同年秋收時,玉米畝均產量近1300斤,部分地塊在1400斤以上,產量居陵城區各農場之首。那片鹽堿地咋變成了“聚寶盆”?大官辛社區的村民們驚嘆不已。
“我們社區那片土地低洼,屬于鹽堿地,前幾年夏季雨水多,秋季收成就受影響,就是好年景一畝地一季也打不了800斤糧食。當時農場來談土地流轉,村民們都積極贊成。去年能有這么高的產量,真讓人佩服。 ”大官辛社區黨支部書記趙金華介紹說。
變鹽堿地為 “聚寶盆”,金源森達家庭農場有何秘訣? “科學種田、機械化耕作是農場經營的關鍵。 ”孟憲亭告訴記者。 2013年秋種時,農場先是進行深耕深松,又進行了小麥寬幅精量播種,施肥則采用測土配方施肥,這些新技術的運用夯實了糧食高產的基礎。隨后,他們又開挖溝渠,消除了灌排死角。
在農機具存放棚內,只見20多臺新型農用機械有序排列。 “就拿這個卷盤式噴灌機來說,安裝上后,它一邊噴灌,一邊倒退,一次能灌溉長300米、直徑34米的農田,一個人操作就行。施肥時把肥料溶進水里再噴灌,肥料不易流失,一季能少用一半肥料呢。 ”孟憲亭邊說邊比劃。在“科學+機械”的管理下,去年秋收結束,該農場除去流轉費用和種植投入,一畝地盈利500元。
最讓孟憲亭得意的,還不是這些。 “要想實現更高效益,就要改變傳統種植模式,我們正積極做著這種改變。 ”去年夏天,農場在一片試驗田里試用了省農科院作物間種技術,進行玉米和辣椒間種,當季收獲時試驗田內一畝地純收入達2500元。今年該農場計劃夏種時,在1400畝地里全部使用間種技術。不久前,他們又訂購了4臺玉米插秧機。 “使用插秧技術,能使玉米提前一個多月收獲,還不影響辣椒的生長。等明年你再來,農場每畝地盈利1000元以上沒有問題。 ”孟憲亭信心滿滿地說。
□本報記者唐曉穎本報通訊員劉春霞吳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