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齊河縣表白寺鎮延剛家庭農場,農場主魏延剛正忙著運糧,臉上、脖子上全是汗。 “收成咋樣? ”“大豐收!我家1100畝麥田,平均畝產超過640公斤,畝產增加了50公斤,麥子賣了買輛小轎車不成問題。 ”與記者交談時,魏延剛干活的速度并未放慢。
夏收穩賺28萬元
48歲的魏延剛是該鎮北陳村人,種地前一直跑運輸。 2013年,附近的彥莊村95戶村民搬進社區后,大多數年輕人到工廠打工,土地出現“拋荒”現象。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個大膽的想法冒出來:把這些土地進行流轉集中種糧。在鎮政府的扶持下,他成立了家庭農場,將彥莊村1100畝地全部承包。
種糧收益如何?面對記者提問,魏延剛算起了賬:農場面積1100畝,畝產640公斤,每公斤能賣2.3元,耕地、播種、收割全部使用自家農機具,除去成本,每畝純利潤有200多元。
“種糧不能光靠規模,更重要的是靠科技。我去年花了100萬元購買農機具,大小農機具有10臺,從種到收該有的差不多都有。 ”他說。因為農機設備齊全,魏延剛的農場還提供農機社會化服務。今年夏收,他就接到了1800余畝的作業訂單,每畝收入85元。 “算上春耕和秋收作業,每年我的機收服務純收入在12萬元以上。今年這茬小麥純掙20萬元,加上8萬元的農機作業費,夏收穩賺了28萬元。 ”魏延剛很是開心。
像培養孩子一樣用心種糧
魏延剛快速成長為種糧能手,妻子洪兆花見證了其中的艱辛:“為了多打糧,老魏像著了魔,沒事就跑到縣農校向農技師請教,買書、上網,一天到晚研究莊稼。 ”
“種糧要像培養孩子一樣用心。 ”這是魏延剛常說的一句話。在良種選擇上,他舍得投入,縣里搞好品種推廣,他肯定到現場,還隔三差五到縣80萬畝糧食綠色增產模式攻關示范區取經。他還建立種田檔案,詳細記錄土地墑情、籽種品類、施肥用量、畝產投資等,逐年對檔案資料進行對比分析。今年,為解決曬糧難題,他投資26萬元,修建了12畝曬糧場。
魏延剛種的小麥因品質好、產量高,每斤售價比當地農戶高出4分錢。去年他代管的3000余畝土地,較往年畝均小麥增收30公斤、玉米增收50公斤。今年4月,延剛家庭農場被評為省級示范農場。
經營向多元化發展
嘗到種糧甜頭的魏延剛沒有止步,去年10月,他又將彥莊村170余畝舊村址復墾,種植楊樹等苗木。
魏延剛告訴記者,這兩年政府在農田基礎設施建設、貸款、培訓等方面給了家庭農場政策傾斜,農場主干勁十足。發展中,他感到因缺少人才支撐,一些設施農業項目想上卻不敢上。“我盼著政府能出臺人才政策,鼓勵更多大學生來農場工作。 ”魏延剛說。
明年,他打算拿出部分土地種植綠化苗木,使糧菜、畜牧、林業形成生產鏈,促進經營向多元化、企業化發展。
????? □本報記者 劉臻 本報通訊員 王業婷 張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