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適房申購者在填寫資料。記者 于文勝 攝
□記者 馬寶濤 通訊員 艾曉娜
2月3日上午,一輛貼有大紅福字的搬家車駛進德興乾城保障住房小區(qū),
當它在13號樓前停穩(wěn)后,鋪在地上的兩掛“大地紅”被一起點燃。這時,34歲的王長利忙不迭地掏出煙來,笑呵呵地遞到在場的每個人手中……
“年前剛買的經(jīng)適房,搬進來過‘十五’!”正當壯年的王長利因病致殘,干不了重活,經(jīng)濟適用房圓了他的安居夢:
“這房子姓王,以后俺家再也不用租房住了。”
安居方能樂業(yè)。最近幾年,“居者有其屋”正從心底的訴求,變?yōu)樵絹碓蕉嗳丝吹靡娒弥默F(xiàn)實,就連住房困難家庭也不例外。
并且,有條件購買商品房的市民,面對鱗次櫛比的住宅小區(qū),還有了空前的選擇余地。
◎高樓大廈崛起德州
“160多平方米,三室兩廳。”2月3日,在新城市花園小區(qū),艾明明將記者讓進家中,然后仰臉環(huán)顧四周,像個孩子似地介紹起自己的房子:“三口人住著可松快啦,鄉(xiāng)下的親戚朋友們來了都有地方住。”
2006年初,艾明明從農(nóng)校宿舍搬進這個新家,從此,這套位于市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的高層住宅成為他的自豪。雖然從父輩開始扎根市區(qū)經(jīng)商,但在那之前,“電梯樓”對他來說,還只是一種奢望。
被“拱形的落地陽臺”所吸引,付玉磊去年安家于南龍國際花園。于是,“臥室里擺有上下鋪,客廳也被隔出一間屋”的日子,便成為歷史。
與上述兩個家庭的“升級換代”不同,李春崗在北極海公寓買房,還讓他的身份從農(nóng)民變成市民。五年時間過去了,除了逐漸適應(yīng)了上班下班的城市生活,他還時不時地在想,如果按時下的房價來算,自己已經(jīng)“掙”了一大筆。
像李春崗一樣,住進樓房的“新市民”并不是一個小數(shù)目。記者了解到,僅寧津縣長官鎮(zhèn)艾莊村,五年間在德州市區(qū)安家的就達6戶之多,就近搬進寧津縣城的,至少還得翻上一番。
近年實施的“兩區(qū)同建”,也圓了大批農(nóng)民的樓房夢。“2009年開始,我們社區(qū)啟動了居民樓一期工程,102戶居民率先搬進了暖氣樓。去年年底,二期10棟居民樓也已分配到戶。”禹城市市中街道夏季社區(qū)黨總支書記魏友勇告訴記者。
幾年前,坊間還曾流傳一個故事,大意是美國老太太和中國老太太死后在天堂見面了,美國老太太說自己一直住著貸款買的房,到死前終于還完了貸款;中國老太太則說,自己一直存錢,終于在死前存夠了買房的錢,可惜一天都沒住上。故事的結(jié)論是:貸款買房吧!這樣一個曾被認為太過前衛(wèi)的觀點,在德州這樣的三線城市,幾年時間已被百姓普遍接受。
晶華集團員工李玉武,最近正忙著裝修新房。去年夏天,兒子的降生為他的小家?guī)砹藲g樂,但49平方米的小房子也讓他倍感苦惱:“岳母來侍候月子都沒地方睡,現(xiàn)在岳母走了,孩子的爺爺來了,我家客廳幾乎一天都沒‘浪費’過。”位于星河灣的一套103平方米的房子,花去了李玉武家中所有儲蓄,父母又給湊了5萬,總算交上了首付。接下來按月還款的日子,他感覺并無壓力,“有那么好的房子,心里舒坦呀。”這樣的解釋,不僅說明了群眾住房條件在逐步改善的主流趨勢,更透出人們對擁有舒適住宅的更高追求。
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正從德州崛起,諸如蔚來城等高檔小區(qū),雖然那些“人車分流”、“超大樓間距”、“私密臥室”、“大開間”等新名詞,有人甚至是初次聽說,但它卻真真切切地來到了德州。于是,越來越多的德州人告別了筒子樓、大雜院,越來越多的群眾在住房上有了更大的自由和更多的選擇。
◎讓“房困戶”住有所居
在長河小區(qū)一戶僅有50平方米的房子里,住著張新玉一家三口,客廳里擺著一臺看了十幾年的21英寸彩電,臥室里放著掉了漆的木箱、老式長條板凳,一切雖顯得簡陋但卻耐用,而女兒用蠟筆在墻上勾勒出的風光畫,還將這個小家打扮得分外溫馨。
與左鄰右舍一樣,張新玉住的是經(jīng)濟適用房。只不過,他早在四年前便成為保障性住房的受惠者之一。
隨著“福利分房”時代漸行漸遠,德州住宅建設(shè)市場化和住房消費貨幣化日益被人接受,是否能夠擁有住房和擁有什么樣的住房,成為人們生活質(zhì)量的一個重要標志。然而,房子畢竟和大白菜不同,因為它除了商品屬性以外,還有其特殊的一面,那就是關(guān)乎民生。由政府提供保障性住房,便理所應(yīng)當?shù)乇蛔》坷щy家庭寄予了太多的渴望。
“566號,天衢街道辦事處,隋榮剛、郭小珍。”今年1月12日,在市會展中心,當工作人員喊出“一號家庭”名字的時候,郭小珍興奮地一路小跑,捏著身份證沖進“選房區(qū)”,在一套“B戶型”的二樓空格里填上了自己的名字。“這些年一直租房住,終于能住上自己的房子了,跟做夢一樣。”郭小珍大聲地對記者說。當天,共有320套經(jīng)濟適用房“名花有主”。至此,德州市中心城區(qū)已有八批保障性住房公開分配選房。
除了經(jīng)濟適用房,廉租房政策也惠及了大批困難群眾,解決了他們的住房困難。在中心城區(qū)第七批保障性住房公開分配選房儀式上,從市領(lǐng)導(dǎo)手中接過廉租房“大鑰匙”后,50歲的趙瑞芹喜極而泣:“我結(jié)婚二十年,搬了十次家。這下好了,終于不用搬來搬去地過日子了。”
趙瑞芹的丈夫因車禍右腿被截肢,喪失了勞動能力,包括兩個女兒在內(nèi)的一家四口人全靠趙瑞芹養(yǎng)活,她每個月的收入僅有幾百元,生活非常艱難。自打20年前結(jié)婚后,就一直租房住,這些年先后搬了10次家,平均兩年一次,南關(guān)街、鄒李莊、馬莊、石家園……都曾留下他們一家人的足跡。“沒錢,就只能租便宜一些的房子,可是這樣的房子往往住不了多長時間,要不被拆遷,要不就是房東翻建,我家不得不頻繁換地方。”
最近幾年,政府給“房困戶”雪中送炭的行為從未間斷。今年2月3日,王長利結(jié)束了漂泊生涯,搬入乾城小區(qū)。“以前3口人擠在四五十平方米的出租房里,又擠又亂,現(xiàn)在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空間了,媳婦說我做夢都在笑。”邁進新家,王長利難掩心中的感慨和喜悅。
因為種種原因,無力購買商品房,但一批接一批的“房困戶”,卻依然迎來了喬遷之喜。
[背景鏈接]
我市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積32.2平方米
近年來,德州市建筑業(yè)、房地產(chǎn)業(yè)平穩(wěn)快速發(fā)展。蔚來城、金紫荊等40多處中高檔住宅小區(qū)相繼建成。截至2011年末,全市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達到32.2平方米。
僅2008年至今,中心城區(qū)先后改造了30余個城中村、舊住宅區(qū)、棚戶區(qū)。全市共開工建設(shè)經(jīng)濟適用住房17626套,竣工9446套;累計開工廉租住房6861戶,竣工3864戶,發(fā)放補貼戶數(shù)達到3834戶;開工建設(shè)公共租賃住房5326套,低收入困難家庭居住條件大為改善。
2009年啟動農(nóng)房建設(shè)與危房改造工作后,全市共新建農(nóng)房35.3萬戶,改造危房5.5萬戶。其中整村集中改造建設(shè)農(nóng)房30.4萬戶,涉及原村莊3149個,完成投資377.7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