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德州窯紅綠彩制作技藝——穿越千年,“歷史的彩虹”再綻芳華
傳承人劉宇手繪德州窯紅綠彩瓷器
《風華絕代》紅綠彩綜合裝飾雕塑作品
金釉紅綠彩瓷作品《飛天》
□本報記者劉臻劉振興孫耕本報通訊員楊玉娟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宋金時期,中國制瓷業名揚海外,德州窯紅綠彩瓷器也在那時驚艷問世,憑借著鮮亮色彩和精湛技藝C位出道,被譽為“歷史的彩虹”。
一件瓷器承載著千年文化,更承載著德州深厚的歷史底蘊。德州紅綠彩文化發展有限公司2006年開始恢復德州紅綠彩瓷器,至今已有16年。德州窯紅綠彩曾應邀參加山東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因色彩對比強烈,明快鮮亮,風格豪放灑脫,技藝精湛,倍受關注。2020年,德州窯紅綠彩制作技藝被評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淬火
“礬紅+大綠”變身精美彩瓷
《一路蓮升》《盛世荷香》《風華絕代》……3月31日,在位于德城區的德州紅綠彩陶瓷博物館,一件件精美瓷器熠熠生輝。
色彩對比強烈,明快鮮亮,是德州窯紅綠彩瓷器給記者留下的第一印象。德州紅綠彩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經理劉宇介紹:“紅綠彩瓷器主色以紅、綠為主,用色大膽,艷而不俗。它的出現,相當于黑白電視機變成了彩色電視機,為之后的斗彩、五彩奠定了基礎。”紅綠彩是在1300攝氏度高溫燒造而成的白胎上,用筆蘸取礬紅、明綠、鵝黃等彩料勾畫出紋飾,再入窯800攝氏度左右的低溫燒成。
“因為是二次燒制,所以要求畫師具有非常精細的手工上色技藝。首先線條要流暢,其次色彩填涂要非常飽滿均勻,尤其是綠色的深淺與填涂的薄厚關系密切,填得厚了容易開裂,填得薄了顏色偏淺。”劉宇說。
在博物館的小工作室,劉宇展示了手繪技藝。只見她右手執筆,在如玉的白胎上認真描繪著紅色的蓮花。她告訴記者,從淘土煉泥到拉坯,從修坯、蘸釉到入窯,再到搓料、釉上彩繪……最終二次燒制成為真正的作品,體現出紅綠彩制作技藝極強的專業性。其中,光在白胎上手繪就大約需要7天左右。
從毫不起眼的素瓶白胎到精美的瓷器,德州窯紅綠彩在匠人們的手中歷經“千錘百煉”,華麗變身為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有的遠渡重洋,作為國禮獻給日本、俄羅斯等外國政要,有的變為日用器皿進入尋常百姓家。劉宇說,當一件完整作品燒制出來后,你就能真正體會紅綠彩的魅力所在。
創新
融入現代元素千年技藝“出圈”
60厘米的瓷美人高挑纖細,穿著龍紋中式長裙,手姿優美,面目清秀……在德州紅綠彩陶瓷博物館最引人注目的位置,瓷美人系列作品令人驚艷。
如今,德州的匠人們在守正中創新,融入國潮風、陶瓷雕塑、浮雕等多種元素,讓紅綠彩這門傳承千年的手工技藝再次“出圈”。
金釉系列是德州窯紅綠彩匠人運用創新手法制作的代表作。“我們選用金色釉料燒制成金色瓷胎,在瓷器上繪制敦煌壁畫‘飛天’的形象,既展現了敦煌壁畫的歷史厚重感,也讓人眼前一亮。”劉宇說。
“我們還創作了一組山東歷史文化名人的系列作品,如顏真卿、東方朔、孫伏伽、田雯等等,展示齊魯文化風韻。”劉宇如是說。
傳承
邀請名師傳技組織少年研學
“近年來,市區兩級政府高度重視宋窯遺址和紅綠彩文化傳承。2006年起,我們主動擔負起紅綠彩文化的工藝恢復和傳承的歷史使命,經歷了200多次試驗,才燒制出色彩均勻飽滿的紅綠彩。”劉宇介紹。2020年,創建德州紅綠彩陶瓷博物館,旨在發揚和傳承德州窯紅綠彩傳統技藝。
如今,德州窯紅綠彩融合實用性與藝術性,廣泛應用于日用陶瓷和藝術陶瓷兩大領域,多次亮相山東省文博會,實現了產業化和規模化的運作,在拉坯、修坯、彩繪、燒制等環節,帶動了更多人就業。同時立足文創產品和文旅項目,創造了更多的社會經濟效益。目前,德州窯紅綠彩的總產值在兩千萬元左右,產品銷往泰國、韓國等10多個國家。
在德州紅綠彩陶瓷博物館的對面是一座占地300平方米的工作室,3名紅綠彩工匠正在拉坯、修坯。劉宇告訴記者:“我們在這里搭建了陶瓷研學體驗平臺,同時邀請名師名匠進行技術交流,組織青少年開展研學體驗,提高紅綠彩的社會知名度,使傳統技藝紅綠彩煥發新的光彩。”
“每到寒暑假,都會有家長送孩子來這里托管學習。”劉宇說,下一步,德州紅綠彩陶瓷博物館還將通過線上直播的方式,與德城區多所學校“連線”,為師生們講解和展示紅綠彩的制作過程。“手藝的傳承需要更多人的支持與了解,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通過非遺體驗課了解紅綠彩瓷。”劉宇說,只有了解才能在觀賞瓷器的過程中看到其背后的藝術價值,真正發現傳統技藝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