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寸土寸金”,如今有些“蕭條”
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張祺媛攝影李琪
德州學院附近曾是城區較為繁華熱鬧的商圈,依托眾多大學生群體,這里也曾“寸土寸金”。但近年來受疫情等影響,學校實行封閉式管理,這讓依賴于大學生消費群體的學院商圈受影響較大,閉店、轉讓已經成常態。
多家店鋪關門或“轉讓”
7月31日17時許,記者來到德州學院西側的育英大街。雖然當天是周末,但因為暑假等原因,大街上人并不多,多家門市更是“門可羅雀”,鮮有顧客。
記者在育英大街上發現,在不到100米的道路兩側,就有7家店鋪門前貼著“轉讓”,其中有超市、餐飲店和奶茶店等。隨后,在德州學院地下步行街,也有一些服裝店和美甲店大門緊閉,門口張貼了“轉讓”或“撤店清倉”,并留有聯系方式。
“之前這條街上有一家米線店,每到中午或晚上,都會排起長長的隊伍。”德州學院2020級法學院學生姚淑琪告訴記者,今年5月份學校解封后,她便發現那家米線店已經關門了,現在又在原來的地方新開了一家烤魚店。
記者走訪了解到,受近年來疫情等因素影響,學院商圈人氣似乎越來越淡了,不少商家難以維持經營,進而使得整個商圈有些“蕭條”。
人流量明顯減少生意慘淡
記者隨機來到一家已張貼了“轉讓”的小吃店。一走進店門,僅有廚師和服務員兩人坐在餐桌前聊天。
該小吃店老板劉師傅介紹,他開店已有一年多時間,去年日銷售額能達到1000多元,而如今銳減,日銷售額為500元左右,僅是去年的一半。“我家的房租在附近是最便宜的,一間10多平方米的門市一個月租金1500元,街對面一間30多平方米的門市每月能到4000元左右。”
劉師傅說,往年六七月份,正是大學生們的畢業季和就業季,育英大街都是“人擠人”。今年上半年,由于疫情學校封校,使得附近商家生意慘淡。“來這里的顧客特別是大學生明顯減少,房租沒減的情況下,除去水費、電費和其他成本,不賠錢就不錯了。”
有商家退出也有店鋪堅守
“封校那段時間,很多店鋪都關門了,我當時也是在這里硬撐著。現在很多店都撐不過3個月,能撐半年就算不錯的了。”劉師傅告訴記者,他已見證街對面一家門市僅一年的時間就換了3家租戶,“一開始是炸雞店,沒過半年就換成了奶茶店,現在又改成了甜品店。”
當天,記者隨機采訪了7家店鋪。部分店鋪負責人表示,這兩年由于疫情等原因,人流量少,房租不減,店鋪經營狀況入不敷出,生意不好做,只好選擇關門。
有商家選擇退出,也有商家仍在堅持,期盼迎來轉機。某小吃店老板李師傅說,他家小吃店現在就是勉強維持,但他依然想再堅持堅持,“等到今年9月份,趁著學生開學再試一個月,如果營業額還是不理想,再把店鋪轉讓出去。”
商家盼學院商圈重現繁華
不少堅持下來的商家,為了重現曾經的“輝煌”,正從多方面發力“自救”。有些商家為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正在打造或者引入新的商業模式。商家也發現,自己的顧客群體不應該局限于大學生,要積極拓展、延伸消費人群。
德州學院地下步行街一家經營服裝店的劉女士告訴記者,如今實體店人流量少,再加上電商行業影響,使得實體店銷售下滑,“我現在開始嘗試在抖音直播帶貨了。”
“我家店在抖音推出了98元經典雙人套餐、148元三人套餐等團購套餐。”一家烤肉店老板表示,為吸引更多市民網上消費,他們推出了優惠套餐,激發消費新活力。
在采訪中,有商家告訴記者,希望有關部門或所在社區街道等,能對學院商圈進行調整規劃,引導和支持商家進行轉型升級,讓學院商圈實現多元化經營,尤其是借助火爆的學院夜市,不斷擴大消費人群,推動學院商圈回暖,重現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