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食堂開到居民“心坎上”
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王南攝影李琪
老年人無需出小區,就能在社區食堂里吃上一頓葷素搭配、健康放心的美食。失能半失能或臨時有特殊需求的老人,還能享受食堂提供的免費送餐服務。這樣的“民生小幸福”,正在德州越來越多的小區“上演”著。
特殊人群可享惠民愛心套餐
8月23日清晨6點,家住星凱國際75歲的王大爺走進小區的市民大廚房,花費2元點了油條、豆漿和雞蛋后,坐在潔凈明亮的食堂里,一邊享受美食一邊和其他老人聊著天,其樂融融。
在星凱國際小區,經口口相傳,來社區食堂吃飯的老人越來越多。在家門口實現便捷化就餐,老人的生活質量得到提高,老人舒心了,家里的兒女也放心。
德州軍糧集團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李玉琴告訴記者,星凱國際小區內的社區食堂是我市早餐提升工程的一個縮影,該項目由德州財金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直屬企業德州軍糧食品產業集團有限公司負責建設運營。“目前,除了星凱國際社區,還有德苑社區、永慶社區三個地方已經建成社區食堂并正式投入使用,東方社區、岔河社區也正在籌建過程中。”李玉琴說。
“除了為小區的居民提供正常價格的餐食外,針對70歲以上老人、低保人員、部隊官兵及軍屬、環衛工人、特困人員、孤兒、困境兒童、事實無人撫養的兒童等特殊人群每日提供2元、3元、6元的惠民愛心套餐。”軍糧集團德云購公司該項工作負責人趙鴻鵬說。
為行動不便老人“愛心送餐”
其實,除了早餐工程提升所新建的社區食堂之外,一些社區此前已經開始了有益的探索。
在岔河小區記者看到了社區鄰里助餐中心,一句清晰的標題“喊您來吃飯了!”讓人十分溫暖,雖然店面不大,但是菜色十分齊全,這個已經開了2年多的助餐中心,在周圍的小區頗有些名氣,除了對特殊人群實行不同力度的折扣外,為行動不便的老人送餐成為他們的一大亮點。
該助餐中心的負責人李斌說,助餐中心是兩年前由岔河社區引進的,其中一個主要的目的就是方便轄區的老人就餐。“老人可以前來就餐,如果線上點餐我們就送,忙不過來的時候,社區志愿者也可以為老人送餐上門。”李斌說,“為了解決不便出行的老人就餐問題,社區為這部分老人配置了智能手環,老人只要摁動手環,助餐中心就能接收到信號,然后根據上面顯示的電話回撥回去,告訴老人當天的菜品,然后再按照地址送餐上門。”
而像這樣的“愛心送餐”服務,不僅僅是岔河社區,在星凱社區、德苑社區等開設的社區食堂中同樣存在,甚至還制定了激勵措施來鼓勵志愿者提供上門送餐這項服務。
傾力打造“一刻鐘便民服務圈”
不管是早餐提升工程的社區食堂還是社區助餐中心,在很大程度上為實現居家養老注入了助推劑,也為周圍的居民就餐提供了便捷,為打造“一刻鐘便民服務圈”貢獻自己的力量。
社區食堂的開設在很大程度上為上班族提供了就餐的便利。此外,社區食堂也在不斷探索延伸服務。“有了固定的地點,可以作為環衛工人、外賣小哥的駐足處,也能定時開展各種餐飲文化主題活動,從而增進鄰里關系。”李玉琴說。
之前出臺的《德州市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提到,爭取到2025年末,主城區“一刻鐘便民生活圈”達到全覆蓋。社區通過深入實施德州市早餐提升工程,賦能“智慧便民生活圈”建設,同時引進整合養老托幼、家政保潔、醫療康養、洗衣維修等品質類業態,優先發展集聚式和街坊式便民生活圈,不斷增強社區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現在,德州正朝著這個目標大踏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