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張祺媛攝影李琪
學校的朗誦節目、節假日的景點、中式婚禮現場……在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多的人身著漢服出席各種場合,他們正以自信的步伐展示著中華傳統服飾之美。
如今,“漢服風潮”不斷升溫,漢服重新回到了大眾視野,傳統文化逐漸深入市民的日常生活。
漢服越來越受大家的喜愛
10月10日,記者來到天衢新區一家漢服體驗店。剛一進店,映入眼簾的便是五顏六色多種樣式的漢服。其中,一套男士漢服——盔甲吸引了記者的注意。
“這套盔甲總重30公斤,特別受小朋友們的喜愛。”該體驗店店長漢青說,漢服的種類有很多,不同種類的漢服流行時期也不相同,其中,在現代比較受歡迎的漢服款式有曲裾、直裾、襦裙、圓領袍衫、褙子、朱子深衣、玄端等。
漢青介紹,不同時代的漢服風格也不同,比如唐朝的漢服服飾主要是雍容華貴的風格;宋朝的漢服服飾主要是清新婉約的風格,小朋友比較喜歡;明代的漢服服飾給人一種端莊大雅的感受,比較受年輕人的青睞。
“漢服是我國傳統文化當中的瑰寶,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值得當代年輕人去繼承和發揚。我當初開這家店的初衷,并不是以賣衣服為主,而是給大家帶來傳統文化的體驗。”35歲的漢青,今年是他接觸漢服的第19年。
“前段時間,有20多名小朋友的家長聯系到我,說孩子在學校表演節目想借漢服,其中還有少部分男生的家長。”漢青說,下一步,他計劃讓女孩子接觸漢服服飾的美,以及傳統文化中的禮儀文化;讓男孩子通過日常訓練,體驗傳統文化,進而讓他們喜歡傳統文化。
“每次出去表演,看到有小朋友回禮,就是我最開心的時候。有年輕人喜歡,就意味著有人傳承。”如今,漢服越來越受大家的喜愛,這也讓他深刻感受到了文化的凝聚力。漢青表示,他會把這種對傳統文化的熱愛繼續傳承下去。
年輕人積極參與傳播傳統文化
2001年出生的德州姑娘張采藝,現在是濟寧學院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大三學生,也是一名漢服愛好者。記者初次見到張采藝時,她身著一套淡橘色的唐代齊胸襦裙,畫著精致淡雅的妝容,正坐在桌前練習毛筆字。
“我第一次接觸漢服是在2016年的中秋節。”張采藝說,那時候她還在讀高中,隔壁班的同學是漢服愛好者,起初她只是陪著同學一起去參加的中秋節祭月活動,“因為我之前沒有接觸過這方面的傳統文化,所以那一次參加活動很緊張,就跟在大家的后面。”
張采藝沒想到,自己竟從此喜歡上了漢服。“以前過中秋節就是和家人一起吃團圓飯、吃月餅和賞月,但是那次和漢服愛好者們一起穿漢服、共賞月,別有一番風味。”張采藝說。
“其實一開始,我只是被漢服的美吸引住了。”張采藝說,隨著接觸的時間越來越久,她愈發感受到漢服不僅僅是一件衣服,而是借助漢服發揚傳統文化,以及傳達自己是傳統文化繼承者。
張采藝在上大一時,就把自己的漢服帶到了學校里,沒想到竟一下子吸引了舍友。“現在不管是在家里,還是在學校,明顯感覺到喜歡漢服的人越來越多了。”
張采藝還通過網絡平臺記錄自己穿漢服的照片,也更想把傳統文化傳播給更多的人。一位網友的留言讓她印象尤為深刻:你穿漢服真好看,我也想穿。這些鼓勵和肯定,也讓她越來越堅定自己內心的想法,“通過自己的力量,讓更多的人喜歡傳統文化”。
像張采藝一樣,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了傳統文化傳播的隊伍,宣傳和發揚傳統文化,讓傳統文化煥發生機。
漢服熱體現傳統文化的復興
今年27歲的德州姑娘郭倩,是一位專職簪娘,主要制作漢式婚禮婚冠以及日常漢服發簪。
2019年,郭倩的朋友在德州開了一家漢服店,其精美的繡花、飄逸的裙擺,立即吸引了她。“穿上漢服后,說話會不自覺地變得很溫柔,行為舉止也會變得更為端莊。”隨著接觸漢服的時間越來越久,她發現漢服里的發簪很漂亮,便有了嘗試制作的想法。“當時教學視頻很少,我就從網上買來了一堆材料工具自己摸索。”郭倩說,制作發簪看著簡單,動手操作卻很難。
后來,她在抖音上發布自己制作發簪的視頻,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歡,陸陸續續也有不少人來找她定制發簪。“前年,我閨蜜結婚時頭上戴的發冠就是我親手為她制作的。”郭倩說,這個頭簪她取名為“長生”,寓意是讓長生留在身邊,另一個寓意也是祝福他們新婚快樂、長長久久。
家住武城縣的漢服掌柜趙秀麗,今年是她制作漢服的第6年,“現在的年輕人穿漢服不僅僅是因為它好看,而是因為這是中國人自己的服飾,希望通過自己的行動弘揚傳統文化。”趙秀麗說。
趙秀麗表示,隨著“00后”“10后”加入到漢服圈,整個圈子的生態愈發專業。“漢服的價格在幾百元到幾千元不等,成品價格較低,也可以量身定制,但價格偏高。高中生買成品居多,大學生偏愛定制款,現在每天的銷售額都在1萬元左右。”此外,記者還在某電商平臺看見,一家店鋪漢服銷量最高的兒童漢服,月銷量高達8000+。
趙秀麗告訴記者,現在越來越多的男生也加入到傳播傳統文化的隊伍中,“之前一年只能賣出三四件男式漢服,現在每個月都能賣出五六件,一年能賣出60多件,銷量翻倍增長。”
“每一件漢服的制作過程,都是對傳統文化美學內涵的一次深入探索。”趙秀麗表示,對她而言,漢服不僅僅是一件商品,而是傳統文化復興的一面旗幟,寄托著她對傳統文化火熱而熾烈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