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回收、兌換套路多,還可能泄露個人信息
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張祺媛
統一的包裝樣式,沒有標注盒內具體是什么產品,消費者憑運氣抽取……近年來,“盲盒”成為年輕人的新寵。如今,各式各樣的線上盲盒逐漸火爆起來,它們多以“低價”“百分百中獎”等為噱頭。不少市民表示,曾在短視頻和朋友圈中多次刷到線上盲盒的廣告。有市民質疑,這些線上盲盒靠譜嗎?
調查:
線上盲盒藏多種“套路”
12月5日,記者在手機應用市場里搜索“盲盒”兩字,出現了“泡泡玩家”“好物盲盒”“盲盒玩家”“驚喜盲盒”等App,這些線上盲盒App評分在2.3分至4.5分不等,顯示年齡是“12+”,類別是“購物”。此外,這些線上盲盒App的下載量少則“100+”,多則上萬。
記者在下載并登錄盲盒玩家App時,發現該App 需獲取手機號,登錄后該App就發送帶有鏈接的短信邀請參加游戲,存在泄露個人信息的危險。
在打開頁面時,該App顯示“現價0.01元新人必買盲盒,此盲盒最高可獲得商品價值29999元頂級商品”。但當記者登錄平臺后,想要購買0.01元盲盒時,頁面竟顯示需支付198.01元。其原因是,這個“0.01元盲盒”是3個99元的新人必買盲盒297元,新人首抽優惠減98.99元,共計198.01元。
記者注意到,雖然很多平臺標有“不滿意可回收”字樣,但每個平臺“回收”方式不同,大致分兩種。一種是下次抽盲盒時,直接用上次抽盲盒已抽出的商品抵這次抽盲盒所花的“錢”,比如抽盲盒需 39元,你可以直接用上次抽出的不滿意商品抵20元,即這次只需 19元即可抽盲盒;另外一種是,你可以將自己抽獎開出不滿意的商品直接兌換成平臺的“鉆石”或者“魔豆”。“不管怎樣‘回收’或‘兌換’,總之就是花出去的錢不可以提現,變著花樣騙消費者繼續抽獎。”市民李女士無奈地說。
此外,還有線上盲盒App推出首單全額返,但實際上,當新用戶第一次購買完盲盒時,并不是返給消費者實際金錢,而是同等價值的優惠券。“這就是和消費者玩文字游戲,太坑人了。”李女士說。
市民:
有人吐槽被騙有人中獎
記者發現,大部分消費者吐槽自己花錢抽盲盒后,并沒有抽到所謂的手機、家電等“大獎品”。市民孫女士坦言,她就是線上盲盒的受害者。
今年年初,市民孫女士下載某盲盒App后,就在頁面上看到“iPone13Pro 29.9元限時搶”的宣傳消息,也就是花29.9元抽獎,里面可能會出現手機“大獎”。如果抽到的東西不喜歡還可以回收,回收21元;但如果想繼續抽獎,就要繼續充9元。
“我每次都是抱著非常大的期待去抽獎,感覺特別像‘賭博’,特別容易上癮,但每次得到的東西都很失望。”市民孫女士說,她抽到的都是面膜、面包、數據線、手機殼等不值錢的小物品,并沒有抽到所謂的手機“大獎”。
不到10分鐘的時間,她就花了150元,經過“回收”后她卻什么東西都沒得到。“現在賬戶上還剩20元也退不回來了,要想抽獎只能再花9元,太坑人了。”孫女士氣憤地說,這就是變相的賭博,自己就當花錢買教訓了。
但是,還有一小部分市民反饋好評的聲音。“我花39元抽到了價值299元的空氣炸鍋。”“我花99元抽到了價值三千多元的戴森吹風機。”此外,在小紅書App上,也有不少線上盲盒攻略。
律師:
線上盲盒亟待精準監管
“今年暑假,我13歲的兒子拿我手機玩線上盲盒,一下午就花了800多元,最終什么商品也沒拿到。”市民王女士說,她發現后曾多次與客服協商,最終也沒有任何進展。
記者發現,在盲盒玩家App支付頁面下方僅用小字提醒“8歲以下未成年人不得購買,8歲以上未成年人需在家長的監督下使用。”此外,再也沒有其他禁止未成年人購買的提醒。
針對此事,北京市盈科(濟南)律師事務所律師張一督表示,今年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盲盒經營活動規范指引(試行)(征求意見稿)》。意見稿規定,盲盒經營者不得向8周歲以下未成年人銷售盲盒;向8周歲及以上未成年人銷售盲盒商品,應通過銷售現場詢問或者網絡身份識別等方式,確認已取得相關監護人的同意才可購買。他認為,線上盲盒亟待精準監管。
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第十七條規定:電子商務經營者應當全面、真實、準確、及時地披露商品或者服務信息,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2019修正)第八條規定:經營者不得對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質量、銷售狀況、用戶評價、曾獲榮譽等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欺騙、誤導消費者。
對此,張一督建議消費者應理性消費,在購買盲盒時,應選擇信譽高、口碑好的商家進行交易,交易時保存發票或付款截圖等作為事后維權的憑證。盲盒企業應嚴把盲盒商品質量關,并積極履行售后服務責任,積極解決消費者售后問題,為消費者提供優質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