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矗立著“古鎮楊盤”的石碑
楊盤村黨群服務中心
□見習記者李丹丹 通訊員翟蕊蕊
楊盤村位于樂陵市丁塢鎮轄區,住宅面積135.5公頃,耕地面積9219.64畝,人口6061人,是一座有著千年歷史和豐富人文底蘊的古村落。相傳其原名應為永利、永州,歷史上曾長期為城池要地,那后來為何改為楊盤?這期間又發生了怎樣的滄桑巨變?12月11日,記者來到楊盤村溯回千年時光,探尋古今楊盤。
相傳,古時候這里曾是三河匯流的津渡之地,故又稱“流河三渡口”。人們因河而居,男耕女織、種田網魚,經過數代繁衍生息,漸漸形成聚落,生活越來越富庶,可以說都是因河流之利。先人希望子孫后代能永享河流給予的好處,故將此地取名為“永利村”。再后來又成為運河碼頭,往來客商絡繹不絕,遂又升為永利鎮。
又據地方文獻記載,隋末時期天下百姓苦于兵役、徭役之繁重,紛紛舉起反抗大旗,為應付亂局,隋煬帝下詔“村塢皆筑城”,正是在這一時期,永利鎮因其規模與影響之大,進而擴修并設為州郡治所,稱永州城。
不過略有遺憾的是,唐朝建立后,永州城雖然已經具備了立縣設郡的規格,但不知何故終未成為地方府衙,也許當時因戰亂而有所損毀之故吧。但隨著大唐盛世的到來,前來居住、經商人員逐年增多,一度成為黃河下游遠近聞名的商埠重鎮。
時光輪轉,宋遼相抗之際,楊延昭曾受命在樂陵一帶駐守,與契丹兵隔老黃河鬲津河(今名漳衛新河)相對峙。當時,永州城因城池堅固,四野空闊,也就順理成章地成了楊家將屯兵、練兵、出兵的前沿陣地。古代一般稱兵營為“營盤”,當地人出于對楊家將的愛戴與紀念,又改永州為楊盤,此名一直流傳至今。
樂陵地處齊燕交界之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據說當時人們出于對大宋朝廷的忠心、對契丹兵頻繁進犯的痛恨以及對楊家將精忠報國精神的崇拜,紛紛參軍入伍,加入楊家將麾下。為了便于統轄兵員,楊延昭將他們編為5個營部,分別各自就近安營扎寨,后來人們就把這幾個地方稱為“五楊寨”,也就是現在的大楊寨、小楊寨、時閣、時小張、時小宋等幾個村落。至今,在當地流傳的民間小調《小放?!分腥杂小皸罴覍I寨扎楊盤,楊六郎把守三關口”的唱詞。
除了作為戰略要地之外,楊盤在歷史上還曾是一宗教薈萃之所。楊盤原有佛教昭福寺、道教清華觀與真武廟3處古剎,分別位于楊盤南街、楊盤北街和楊盤東街。昭福寺歷隋唐宋元數朝,時興時衰,后因戰亂而毀,直到明弘治年間(1488年)才重新修建,功能齊全,場地頗大,花繁竹盛,頗有園林之造景。清末民初,列強入關,軍閥混戰,民不聊生,昭福寺一度疏于管理,于1926年更名為鐵佛寺,終因年久失修而成為歷史。
清華觀,從宋代起改為藥王廟,供著伏羲、黃帝、神農等諸神。清朝時還曾增建過一處戲樓,每逢楊盤趕廟會時,前來看戲湊熱鬧之人自是擁擠不堪。據稱,這里的最后一個住持是一位姓朱的道士,抗戰爆發后藥王廟被毀,從此藥王廟便不復存在。
真武廟與昭福寺同時修建,蓋因當時清華觀一道長見佛教傳入,香火轉移,故在妒忌與較勁之下于北街又修一觀,并供奉有歷代武將,如關羽、趙云等。兩處寺廟相伴相隨,同興同衰,20世紀五六十年代曾為大隊文藝演出之地。
楊盤自古是靈氣之地,出了不少名人,如清代御醫牛履祥、“文武先生”古寶德、京劇“銀娃娃”朱景泉、鼓書藝人蘇來旺等。
直到20世紀50年代,楊盤還留有部分城墻、南城門和北城門,并書有“永州”大字。1958年“大躍進”時期,北街扒掉了北城門,南城門則在大水浸泡中塌毀。2000年6月,樂陵行政區劃調整時,楊盤鄉被合并撤銷,遂變為村。
往事越千年,歷史已成過眼云煙,但家國情懷已融入世代村民血脈。如今,村莊正乘時代東風,繪就一幅美麗鄉村新畫卷。依托“噸半糧”核心區,規劃建設占地2萬畝、總投資3億元的綠色智慧農業產學研創孵化示范園,讓新興科技賦能現代農業發展,以點帶面推進全域高標準農田建設。
圍繞“文化振興促鄉村振興”這一主題,以文化凝聚人心,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和淳樸民風。楊盤村非遺項目“跑玩意兒”第三代傳承人陳煥濱嘗試把現代元素融入“跑玩意兒”,對音樂和情節重新編排,先后創編出《百鳥朝鳳》《相親》《活寶》等15場特色鮮明、故事飽滿的原創秧歌戲,多次在德州民間文藝展演中獲獎,已連續6年開展“村晚”“豐收節”等文藝匯演。今年9月,更是帶領全村人登上央視舞臺。
一幅生態優、產業興、民風美的美麗畫卷正在徐徐展開,這座千年古鎮煥發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