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走好成長“進階路”——角逐制造業單項冠軍,德州政企協同發力,雙向奔赴
保齡寶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廠區
大陸架公司深耕石油固完井工具領域40年
泰山體育瑞豹自行車遠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
山東華魯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廠區
□記者鄧靜 通訊員賀曉寧 趙聰 葛思雨
制造業由大變強,必須要提升產業基礎,單項冠軍培育是其中關鍵一環。
日前,我市11家國家級、省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中,6家成功躋身省級產業鏈領航企業,這一喜訊再次印證了德州市推進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的成效。
制造業單項冠軍是為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開展的培育提升專項行動,是我國制造業細分領域的優秀企業。著眼細分市場做文章,我市不少企業成為細分領域掌握獨門絕技的單項冠軍。
在開展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遴選的第八個年頭,工信部出臺新政,給出了更嚴格、更清晰的標準,“入隊”國家級單項冠軍,門檻提高。
在此背景下,企業需強筋壯骨,政府也要鼎力相助,雙向奔赴,力推制造業進階升級。
門檻提高“入隊”面臨新考驗
自今年起,“入隊”國家級單項冠軍,在新產品從業時間、研發、專利、科技成果轉化、人才等認定標準方面,有了更高要求。
與舊版政策相比,新產品從業時間由應達到“3年及以上”變為“5年及以上”。新版管理辦法增加了“國際業務收入行業領先,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強”的要求。與舊版的“重視研發投入”相比,新版管理辦法對企業研發投入強度要求更高,提出研發投入強度要達到行業領先水平。并增加了“擁有高水平研發機構”的要求。新版管理辦法對申報企業的專利數量也提出了明確要求,包括國內專利與國際專利兩大維度,規定“國際、國內專利數量行業領先”。在新版管理辦法中,科技成果轉化是自主創新指標的重要考核維度之一,增加了關于人才的指標。
“打造企業‘國家隊’,這是實現制造業強市的基本前提。”市工信局黨組成員、綜合執法支隊支隊長于吉江表示,“對照新標,不同層次的企業要看清差距、明確努力方向,各級主管部門要提高服務針對性、精準性。”
于吉江表示,“門檻提升后,企業研發成色面臨新考驗。實際審核中,工信部會有具體標準要求,一些寄希望于‘擦線通過’的企業壓力增大。”
目前,德州大陸架石油工程技術有限公司、金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我市10家“排隊”企業,遞交了申報材料。
門檻突然提高,是否會影響企業“入隊”?
對此,德州大陸架石油工程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郭朝輝并不擔心。
繼入選山東省單項冠軍企業后,今年,企業成立了專門團隊,向國家級單項冠軍企業發起第二次沖刺。郭朝輝表示,第一次申報國家級單項冠軍之所以沒成功,是因為對程序和標準沒把握好,沒把自身實力展示出來。他說:“只要企業自身‘硬核’,什么高門檻都不怕。”
“企業一定要對照新標準要求,準備申報、復核,不能寄希望于‘擦線通過’。高出標準一截,成功‘入隊’的可能性才會更大。”于吉江說。
結合近年申報工作經驗,市工信局產業政策科負責人韓曉波表示,國家級單項冠軍有了越發清晰的發展指引。今年申報涵蓋了七大重點領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新能源、節能環保、航空航天與海洋裝備等。
向上追溯,不得不提《中國制造2025》行動計劃,其明確了撐起制造強國“中國夢”的十大產業,這些產業產業鏈完備,上下游環節眾多,一旦得到發展,會逐步對其他產業環節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國家級單項冠軍扶持的七大重點領域均出自十大產業。
此外,國家級單項冠軍企業并不是一勞永逸的。只有3年有效期,3年后還要再進行復核,復核不合格的,就要退出。隨著復核門檻的提升,企業也需承壓前行,不斷強筋壯骨。
堅守賽道提升核心能力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狀元的秘訣是,堅守賽道,做一行就要做透徹。
在石油固完井工具領域深耕40年的德州大陸架石油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始終在推動石油固完井工具迭代升級。2020年,公司入選國資委“科改示范行動”企業。
疫情來襲的3年,大陸架公司不僅未受影響,反而迎來爆發式的業績增長,近三年銷售收入實現翻一番。
從最早的基本功能型,到如今正在研發試用階段的智能控制型,公司已推出了以尾管懸掛器為代表的五代石油固完井工具,技術指標比肩行業內最高水平。
從“基礎”邁向“核心”,大陸架公司用“硬實力”站穩了石油固完井工具市場。
2001年以前,以尾管懸掛器為代表的國外固完井工具壟斷了中國市場,售價動輒200萬元。當年,大陸架公司研發出第一代尾管懸掛器,一經推出,很快獲得市場青睞,打破了國外產品壟斷。
公司董事長郭朝輝表示:“近年來,公司持續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明確每2至3年推出一代新產品,保證核心技術在行業領域領先5至10年。”
大陸架公司先后突破超長超重承載、高溫高壓氣密封、高酸性防腐等關鍵技術瓶頸,研制出系列高性能尾管固井成套裝置,創造了懸掛尾管最深、最長、最重和施工溫度最高等10多項石油工程新紀錄。隨著新技術成果推出、新產品誕生,公司屢屢打破國外壟斷,產品打入30余個國家和地區市場。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如何突出重圍、占據一席之地?善謀布局是大陸架公司領先的又一法寶。
郭朝輝表示:“在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除了堅持走技術創新之路,降低成本外,大陸架公司還要走好特色化技術服務之路,提供‘一井一策’定制化服務,讓消費者購買產品的同時,享受到增值服務。”
去年,德州恒力電機有限責任公司“入隊”國家級單項冠軍企業。
電機是輪船的動力源。在普通低速電機市場飽和的情況下,德州恒力電機有限責任公司攻關船用高速電機,在產業藍海闖出了新賽道。
我國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其安裝的4000多臺電機由恒力電機生產,在所有電力系統配套企業中,恒力電機的產品占比達20%。
從國內首條大型液化天然氣運輸船,到首個大型郵輪,到雪龍號南極科考船等特殊船舶,恒力電機頻頻亮相,靠的是他們填補行業空白的創新技術。
2020年以前,船用電機占恒力電機企業產值的90%以上,但毛利只有約5%。為打破這一局面,恒力電機每年拿出營業收入的13%,聯合科研院校,進行材料、減振、降噪等領域攻關,研發船用高速電機。
轉型布局讓恒力電機實現產業鏈躍升。其研發的船用高速電機,在保證各項性能的基礎上,達到了每分鐘8萬轉,是普通電機的27倍。目前,公司占全國船用電機市場份額的75%,連續5年營業收入增長率超過15%。
像大陸架公司、恒力電機一樣,我市還有不少企業是細分領域的單項冠軍。
金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球狀山梨酸鉀,2022年,全球市場占有率24.06%,國內市場占有率45.8%,位居全球第二、國內第一;
山東雙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新能源風電復合材料部件、非金屬模具產品遍布全球市場,產銷量位居行業前列;
山東長信化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耕核心產品NMP的下游市場。截至目前,占全球NMP市場份額80%左右的下游領域企業與長信化學有直接或間接合作;
山東泰山瑞豹復合材料有限公司的主導產品碳纖維復合材料運動自行車,年生產能力20萬臺,銷售網絡涵蓋美國、英國、意大利等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
這些企業的核心價值在于,他們在整個產業鏈上不可或缺。
截至去年底,我市有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11家,居全省第七位,省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48家,居全省第八位。不轉行而轉型,不偏離
冠軍企業的成長壯大,需要企業和政府“雙向奔赴”。
在去年公布的國家和省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名單中,德州分別增長3家、21家,居全省第四、第六位,單項冠軍培育成效逐步顯現。
孕育冠軍,需要肥沃“土壤”。雄厚的產業基礎是企業不可或缺的“土壤”。
我市工業門類齊全,目前,擁有33個工業行業大類,143個行業中類。扎根肥沃“土壤”,企業花費較低的成本,找到配套資源,汲取成長營養。
以寧津縣為例,該縣建起健身器材產業園區,引導五金機械加工、模具制造等關聯企業向園區集聚,形成從材料供應、研發制造到市場營銷、售后服務的全產業鏈。
目前,2000余家健身器材企業集聚寧津,產品占國內商用健身器材70%的份額,遠銷至170多個國家和地區。包括邁寶赫、寶德龍等在內,當地擁有6家國家級、省級單項冠軍企業。
培育冠軍,需要“排兵布陣”,有針對性地梯度培育。
數據分析顯示,山東省的單項冠軍從注冊到成長為單項冠軍,大多經歷了20年左右時間。篩選擁有核心技術和培育價值的“苗子”,形成梯度成長格局,在不同階段給予不同扶持,尤為重要。
瞄準行業細分領域,我市篩選出一批盈利能力強、成長性高、發展前景好的優質企業,建立優質企業檔案,市縣聯動、分級培育、有序升級。
高成長型、創新型、科技型、專精特新“小巨人”、單項冠軍,在后備庫中,485家優質企業都有梯度培育的實施路徑。
投資金、建機制、強服務,形成優質企業培育強大合力。
對新認定的國家級、省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分別給予最高100萬元、50萬元一次性獎勵;對新認定的國家級、省級制造業單項冠軍產品的企業,分別給予最高50萬元、30萬元一次性獎勵;對新認定的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分別給予最高30萬元、10萬元一次性獎勵。這是《德州市先進制造業強市建設若干意見》給企業送出的“大禮包”。
近年來,我市累計為企業爭取中央“小巨人”企業高質量發展資金2536萬元,省單項冠軍獎勵資金700萬元,省瞪羚企業獎勵資金480萬元、“小升規”企業獎勵資金170萬元;發放市級“小升規”企業獎勵資金5335萬元、“小巨人”企業獎勵資金1058萬元、單項冠軍獎勵資金2200萬元。
“不論是政策含金量,還是兌現力度,放在全省來看,與其他地市相比,德州都是名列前茅。”韓曉波表示。
建立“首席政府服務官”機制,對優質企業靠上服務;企業發布供需信息有“德鏈匯”平臺、企業升級改造享受“點對點”“菜單式”解決方案;依托“企業有話說”平臺,企業訴求可直達政府……既有“雪中送炭”的幫扶、也有“精準滴灌”的培育,一系列舉措推動德州工業企業持續做大規模、做強實力。
2011年以來,德州累計培育省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65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4家、國家級單項冠軍企業11家。企業爭當冠軍的氛圍愈發濃厚,為制造業樹立起高質量發展的“風向標”。(本版照片由本報記者王志偉、郭慶萍、劉振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