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府社區衛生服務站藥師為患者配制膏方
市民在中醫閣接受市民在中醫閣接受中醫診療服務中醫診療服務
□文/圖記者邢仁宇 通訊員王法成 徐天馳
1月19日,記者走進德城區柴市社區衛生服務站中醫閣,濃濃的中藥香撲面而來,古色古香的裝潢賞心悅目。屋內,負責人姚振儒正為前來診療的患者進行中藥貼敷,兩位正接受針灸和拔罐治療的居民坐在一旁拉著家常,“我以前腸胃不好,最近通過膏方調理,腹脹、便秘都消失了,效果非常明顯。”居民程先生對中醫閣的服務贊不絕口。雖然面積不到50平方米,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小小中醫閣不僅可常規開展針刺、艾灸、刮痧、拔罐、推拿等中醫適宜技術,還配備了百余種中藥飲片。
近年來,我市持續優化健全中醫藥服務體系,明確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中醫閣建設標準,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水平,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的就醫需求。目前已為543個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建立中醫閣,占全市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總數的10%以上。
便民利民 中醫來到“家門口”
1月9日,在寧津縣柴胡店鎮孫溝村衛生室,77歲的張大娘在醫生陳丁華的攙扶下,緩緩邁開了腳步,“能下地走路后,我老伴的負擔能輕不少,謝謝陳大夫。”張大娘說。兩個月前,張大娘突發腦梗,雖然搶救成功,但留下了后遺癥——右臂和雙腿均無法自主活動。張大娘的子女都定居外地,只能由老伴蹬著三輪車帶她去縣醫院進行康復治療。在得知村子里就能通過針灸治療偏癱后,她抱著試一試的想法來到了村衛生室中醫閣,沒想到幾次針灸后,手臂便有力了許多。經過一個多月的治療,如今張大娘已基本恢復了自理能力。
像張大娘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高血壓、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帶狀皰疹等需要長期治療的頑疾,都能夠在中醫閣里尋得良方。家住慶云縣汾水馬村的劉先生受蕁麻疹困擾多年,中醫閣的服務為他省下不少時間,“原本幾天就得跑一次醫院,每次都得花一個多小時,如今在家門口治病,方便多了。”劉先生說。
中醫閣的建設實現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本醫療、預防保健、養生康復、慢病療養等一體化中醫藥服務的集中開展,充分發揮了中醫藥獨特優勢作用,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簡、便、廉、驗、效”的中醫藥服務。
此外,中醫閣內普遍設置中醫藥文化宣傳櫥窗、中醫藥文化墻、中醫藥宣教處方等,方便居民在就診的同時了解傳統中醫藥文化。我市鼓勵設有中醫閣的醫療單位定期開展中醫藥科普宣教活動,讓更多人認識中醫、了解中醫、信任中醫,中醫閣已然成為傳統中醫藥文化宣傳新陣地。
提檔升級 基層診療添活力
“昨天還腫得厲害,沒想到今天就不疼了。”1月18日,德城區學府社區衛生服務站,腳踝扭傷的初中生小李在接受針灸治療后對療效嘖嘖稱奇。小李是個熱愛運動的男孩,平日里經常會有跌打損傷,“有了中醫閣后,許多以前需要東奔西跑的病都可以在家門口治,健康更有保障了。”小李說。
據學府社區衛生服務站負責人李自強介紹,該衛生服務站的中醫閣是2023年9月建立的。此前,該衛生服務站診療服務內容以西醫為主,治療手段較為單一。中醫閣建立后,衛生服務站聘請了專門的中醫執業醫師,陸續開展了多項中醫適宜技術,醫療服務能力得到了明顯提升。目前該衛生服務站日接診量30余人次,其中一半以上選擇中醫診療。
市衛健委以改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藥服務條件為出發點,重點加強基層服務機構中醫藥人員配備、中醫藥技術服務提供和中醫設備配備,打造了區域相對獨立、中醫服務更加豐富的中醫藥服務場所,促進基層醫療機構綜合服務能力提檔升級。
擦亮名片 建設中醫藥文化名城
2021年12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正式將德州市命名為“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我市以此為契機,以建設區域中醫藥文化名城為目標,以落實中醫藥發展“十四五”規劃和“三醫聯動+中醫藥”集成改革方案為總抓手,規范中醫藥發展體系建設、提升中醫藥總體服務水平。
目前,我市已實現中醫適宜技術專業化人才的全覆蓋,11個縣市區建成國醫大師傳承工作室,139個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有名醫或名醫工作室,543個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建有中醫閣;建成11個省市級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
“近期,山東省衛健委發布《山東省進一步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實施方案》,其中對基層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將嚴格落實方案,進一步加強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積極落實國家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探索創新符合中醫藥發展規律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筑牢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底。”德州市衛健委中醫藥業務科科長任玉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