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家家戶戶蒸饃、蒸年糕
兒童拜年收到押歲錢
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團圓飯(本組插畫矯健作)
□胡瑞祥
民間說的過年,其實是指農(nóng)歷新年,也就是過春節(jié)。所謂年味,就是指過年的氣氛和對年的期待。到了臘八節(jié),就像吹響了集結(jié)號,人們的注意力一齊向“年”這邊聚攏。從這一天開始,年的氣息就漸漸地濃起來了。
小孩子最盼望過年
孩子們對年的期待是最迫切的。進了臘月門,幾乎天天纏著大人問,怎么還不過年啊?還有幾天過年啊?大人們總是說,快了,快了。在一天又一天的等待與期盼中,在每天或朝陽或雪花呼喚的炊煙里,在那挑水扁擔(dān)的“吱嘎”聲中,在那熟悉的女高音響亮、敞快而又清脆地“綠豆芽!”的呼喊叫賣聲中,多了一個“打劈柴!”那渾厚高亢的男中音。只見一兩位中年漢子,肩扛著長柄的開山斧,背著兩三個尺八長的鐵鍥子,從村外邊走進來。這是臘八節(jié)后年味的第一聲!聽到吆喝聲的農(nóng)家,一面把平時攢下的樹疙瘩從墻旮旯里骨碌出來,一面到門口招呼著打劈柴的到院子里來相看。婦女們則忙著一家人的新棉襖棉褲。大姑娘們則相互傳看著新的繡花鞋樣子。有小孩子的媽媽則相互找尋老虎棉帽老虎鞋的樣子,好把自己虎頭虎腦的寶貝兒子打扮得更加惹人喜愛。街上貨郎擔(dān)的小銅鑼聲一響,婦女們就圍上來了,挑木梳買篦子的,買簪子選頭花的,買香皂、雪花膏的,給孩子買貨郎棒槌兒、皮老鼠玩具的,更是一片歡聲笑語。各家還要一邊趕緊把麥子收拾干凈了,一邊趕快到有石磨的人家預(yù)約磨面的時間。
集市上響起了鞭炮聲
從臘月初八集市開始,牲口市里的雞鳴豬叫聲,伴隨著糧食市里人們量升過斗的吆喝聲,賣布的甩子抽打聲,打洋襪子的手搖機器聲,布棚里,剃頭的說笑聲和“噼里啪啦”的鞭炮聲,形成了年的交響樂章。
鞭炮市一般在集市的偏僻處。那鞭炮都是一家一戶或幾家?guī)讘袈?lián)合,一冬天在地窨子里趕制出來的,而且都是用的黑火藥。黑火藥穩(wěn)定性差,最怕震動和撞擊,所以到進了臘月門才開始晾曬,然后小心翼翼地裝到鋪有棉墊子的大車上,上面蓋好棚布,套上牛拉到集市上銷售。在集市上,幾十個攤位聚在一起,他們最怕的就是炸市(因為震動或火種引燃造成整車鞭炮爆炸進而引起整個鞭炮市場的大爆炸)。所以各個大車之間都留有丈八寬的距離,且大車的車轅朝外,然后把牲口卸下來,拴到安全的地方。因為是手工制作,一掛鞭的數(shù)量(俗稱多少頭一掛)大約在20枚到100枚不等。價錢按照每掛鞭的頭數(shù)、鞭炮個頭的大小定價。為了招攬買主,各攤位競相燃放,看誰家鞭炮的聲音響亮且節(jié)奏感好,圍觀的大人孩子們就會一邊叫好,一邊擁上去搶購。還有一種火鞭,叫黃煙雷子,它的個頭比一般的鞭炮大,比兩響小,點燃后先冒出濃濃的黃色煙霧,待上約半分鐘以后才會“呯”的一聲炸響。賣黃煙雷子的人一般比較有文化且膽子大,他把黃煙雷子用三個手指頭捏住尾部,點燃以后,把手翻轉(zhuǎn)過去,讓冒出的黃煙沖下,懸在離地面約3厘米高的距離,讓噴出的黃煙像墨水一樣,在地面上書寫如“抗美援朝”“熱愛和平”等字樣,如果能寫出4個字,然后再把手翻轉(zhuǎn)過來,把黃煙雷子穩(wěn)放在地面上,立即轉(zhuǎn)過身去,一聲巨響伴隨著一片叫好聲,這個車上的黃煙雷子就會很快被搶購一空。如果4個字沒寫完就炸響了,盡管震得手生疼,自己也得強忍著,吆喝著,勸圍觀的人群別離開,再拿出幾個來重新燃放。還有一種把火鞭粘在細葦子稈上,點燃后如火箭般“吱”的一聲響,竄到十幾米甚至幾十米高的空中炸響,有的地方管它叫“竄天猴”,魯西北這一帶稱之為“起花”。還有稱為“兩響”的火鞭,又稱“二起腳”。這樣的稱呼似乎顯得更親切,更有感情,更具有象征意義,它喻示著新的一年,日子更有起色,生活更加紅火如意。
家家準(zhǔn)備各種美食
到了臘月二十一大集,人們要到集上請灶王爺神像和買芝麻糖,以備臘月二十三祭灶用。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前幾天預(yù)定的豆腐,今天聽到門外梆子響,就是賣豆腐的把豆腐送來了。到了二十六大集,重點是采買肉食了。上世紀(jì)50年代,牛、驢、馬等役畜,屬于重要的生產(chǎn)資料,是不允許隨便屠宰的。人們采購的主要是豬、羊肉及活的雞鴨。入夜以后,半大孩子們從家里跑出來,點燃一兩只“起花”,猶如信號彈帶著鳴響在半空炸響的同時,一片閃光好像把漆黑的夜晚叫醒了。幾乎所有的孩子們,相互招呼著小名兒聚攏起來了。他們在場院里分成兩幫,一邊燃放著零星的鞭炮作為向?qū)Ψ健皼_鋒”的號角,一邊組成疊羅漢“騎馬駱駝象”的戰(zhàn)陣。在縷縷硝煙的刺激下,一邊興致勃勃地呼喊著“打敗美帝野心狼”,一邊向?qū)Ψ降膽?zhàn)陣沖撞著、擠壓著。一身土、一身汗地呼叫著,一直把夜空的“三星”喊到頭頂上,才被大人吆喝、抻拽著拉回家去。臘月二十七,鄉(xiāng)黨委、政府組織的慰問隊,帶上面粉及罕見的牛肉等慰問品,一邊扭著秧歌,一邊敲鑼打鼓地到烈、軍、工屬家走訪慰問,在他們家大門口掛上“光榮之家”的匾額,伴隨著從各家飄出的燉肉香味、棉油炸貨香味,把過年的氣氛推向了高潮。
灑掃庭除送灶王
過年的習(xí)俗,是上千年來傳承下來、較為固定、約定俗成的儀式。
比如,進了臘月門,要多說吉祥話;盡量避免打碎碗、碟。臘八節(jié)熬制的粥,不僅僅是為了御寒,更重要的是用來對天地的祭祀。感謝“老天爺”一年來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盼來年再賜豐收。所以,當(dāng)臘八粥熬好了,盛在潔凈的碗里,由一家之主雙手捧碗,把臘八粥恭恭敬敬地舉過頭,向四方天地鞠躬致謝,然后再分別給家族里的長輩以及鰥寡孤獨者分送臘八粥,以表敬天地、敬老人、恤孤貧、御寒冬的誠意。趕集買神像,都要尊稱一個“請”字,如,請一張灶王爺?shù)取ED月二十三早上,打發(fā)灶王上天,家主要燒上一炷香,供上糖瓜點心,默念灶王爺“上天言好事,出門送吉祥”。叩首以后,把灶王像從墻上請下來,在廚房門外跪下,把灶王像點燃,虔誠地看著灶王像的灰燼隨著寒風(fēng)裊裊飛向藍天。臘月二十四掃好房子,再把新請的灶王神像恭恭敬敬地粘貼到灶口的上方,給新灶王爺敬上一炷香。灶王爺木刻拓彩的神像,與其他神像的不同之處是眼睛特別大,是雙眼皮兒,且目光炯炯有神。他老人家就端坐在灶旁,注視著這個家庭,是否節(jié)儉糧食、孝敬老人、體恤孤苦。
年三十這天最為忙碌,所謂忙年,在這一天最能體會出來。一早起來,男主人趕緊把院子再清掃一遍,把水缸挑滿水,然后張貼對聯(lián)。女主人把紅色喜慶的窗花、年畫貼好,把給大人孩子做的新棉衣再檢查一遍,把扣子釘好了,疊放到炕桌上。因為講年俗整個正月是不能動針線笸籮的。中午,主婦們準(zhǔn)備的是大鍋雜燴菜,里面有白菜、豆腐、粉條、丸子和少許肉片。這個菜叫全家福。不管吃多少,必須剩下一碗,留到年初二以后再吃。這叫隔年飯,寓意這一年的糧米有剩余。下午,家主把家堂及神主牌位請出來,分別掛到堂屋正中墻上及安放在家堂下面。給供桌圍上圍幔,然后,擺上供品,在香爐里燃上一炷香。除了供給家堂的這一桌供品,還要在院子里比較干凈敞亮的北墻上,張貼一紙“全神像”。這張稱之為全神的木刻拓彩像上,刻滿了大大小小的神像,涵蓋了天上、地下、人間林林總總的所有神明,最突出的兩位是“天爺爺、地奶奶”。民間傳說,大年初一既是新一年的肇始日,又是天爺爺?shù)纳眨裕瑸槠砬笮碌囊荒昙榘部担仨毾窆┓罴姨靡粯訑[上供品,虔誠供奉。如果庭院狹窄,沒有辦法再擺供品,也須在家堂前面,安放一個寫有“天地君親師”的牌位,與家堂共享祭祀。
團圓和睦祈盼豐收
家家還有必備的寓意團圓的炸丸子,寓意和睦的炸藕盒,寓意有福氣的炸豆腐。包餃子的餡料要提早準(zhǔn)備出來,餃子面和好了,要蓋在被子下面餳一餳。包餃子的講究也不少,餃子的樣子像元寶,所以,包餃子時不許點個數(shù),寓意財富無限;餃子在蓋墊上要順時針排列,不許亂擺亂放,寓意闔家安順和睦;不管是餡還是餃子皮,包到最后不能說“完了”,寓意家財無窮無盡等。年三十晚上的餃子必須是肉餡的,象征著一年來日子過得肉頭、富裕。年初一的餃子必須是素餡的,象征著新的一年全家安康素凈。大人們在包餃子過程中,還會說一些因講不吉利的話而被“神搬倉”“狐大仙”懲罰的故事,以警示包餃子時必須遵守的禁忌。天剛擦黑,各個屋里都點上油燈,院子里掛上燈籠。貼在門上的紅色對聯(lián)以及怒目圓睜、神采威武的門神,在或明或暗的燈影里閃爍著,伴隨著縷縷的香火味兒,給忙碌的人們心里不由地增添了許多莊重、神秘的氣息。
年俗細節(jié)有講究
餃子就要出鍋的時候,主婦要知會一聲,此時的男家主,拿起捆好的芝麻稈兒、紙錢和火鞭,帶著兒孫們到大門外的路邊跪下,架好芝麻稈兒,在下面點燃紙錢,引燃芝麻稈兒,同時燃放鞭炮。在鞭炮的鳴響及芝麻稈“噼里啪啦”的紅星爆閃之中,寓意告訴已逝的先人,家里的日子紅紅火火,可放心回家過年。家主領(lǐng)著子孫們口中念叨著,請列祖列宗回家過年了,然后起身回家。回家的過程中不能回頭觀望,以免驚到跟隨而來的先人們的靈魂;運河畔德州段這一帶,進了大門以后,要立即回身關(guān)大門、上門栓,門下放一根“攔門棍”,踩著鋪在走道上的秸稈回堂屋。這寓示著關(guān)上大門,一家人和列祖列宗一起過年了,攔門棍和鋪在地上的秸稈,是警告孤魂野鬼不得進門。家主領(lǐng)著兒孫來到堂屋,叩頭、上香、燒紙錢,供上新出鍋的餃子,斟上三盅酒,再磕三個頭,一家人的年夜飯就在家堂旁邊開始了。飯后接著守歲。有的酒菜隨同年夜飯同時進行,有的飯后邊飲茶邊吃著瓜子、花生,一邊仰望著家堂,一邊講述著祖祖輩輩的創(chuàng)業(yè)故事。在歡聲笑語與哀嘆惋惜中,老一輩艱難創(chuàng)業(yè)的事跡又栩栩如生地展現(xiàn)在后人的面前,鐫刻在年輕人及娃娃們的腦海里,又自覺不自覺地復(fù)制在我們的生活中。守夜中瞌睡的孩子們被大人抱到炕上睡覺去了,大人們繼續(xù)著或新或老的話題。
初一穿新衣拜年
初一天還沒亮,村子就被緊一陣慢一陣的鞭炮聲喚醒了。主婦們一邊趕快把孩子們叫起來,穿上新衣服,一邊把連夜包好的素餃子煮好了出鍋。與此同時,家主把大門打開,點燃火鞭。在或緊或慢的鞭炮響聲中,給家堂供上餃子,點上香火紙錢,再叩三個頭。大人們?yōu)榱嗽黾舆^年的樂趣,也是為了鼓勵孩子們多吃幾個餃子,就說誰能吃到餃子里的“福錢”誰有福。孩子們先后“嘎嘣”一聲吃到銅錢,就一邊吐出來一邊興高采烈地大聲地嚷嚷著,“我吃到了!我吃到了!”吃了餃子就開始拜年了,先給家里的老人及兄長拜,家里人也必然對拜年的孩子表示一點兒壓歲錢,以示吉利。然后是對五服內(nèi)的親人拜年,進而給村里鄉(xiāng)親拜年。平時鬧過不愉快的,今天更是重歸于好的關(guān)鍵節(jié)點。今天相互一個問候,就把所有的過節(jié)都拋到腦后了。從今天起,誰也不再舊事重提了。如果今天不見面,這過節(jié)兒可就結(jié)下了。
正月里走親戚
初二是上墳的日子。這天一早,家人們放著鞭炮,到祖墳地里點上一炷香和紙錢,表示把先人送回天府了。上墳回來,家主就要收拾起家堂及供品。同時,給全神磕頭、上香,然后,把全神像請下來點燃,把供桌撤了。初三是嫁出去的姑娘回娘家的日子。初四是串親戚的日子。初五又稱“破五”,寓意春節(jié)已過,再無禁忌。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又稱上元節(jié),之所以把這一天稱為上元節(jié),是因為傳說這一天是太上老君的生日。太上老君生性喜歡熱鬧,所以,這一天要處處體現(xiàn)一個“鬧”字,故又叫作鬧元宵。玩龍燈,猜燈謎,踩高蹺,跑旱船等。大人領(lǐng)著孩子,一入夜就跑到街上,或伴著圓月或伴著飛雪,買上串糖葫蘆,盡情地玩耍。“正月二十三,老子送金丹,青牛(薺菜)穿腸過,四季保平安。”這流傳了上千年的歌謠,把人們從家里趕到野外,去呼吸春的清新空氣。正月二十五,“吃餃子,祈豐收,打個倉囤圓悠悠。大囤滿,小囤流,一家吃穿不發(fā)愁。”直到“二月二,龍?zhí)ь^,薄餅合菜加炒豆,大人孩子去剃頭”,年的程序才算正式結(jié)束了。
這些流傳了上千年的年俗,反映了人類對大自然的敬畏,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追尋著先人的生存軌跡,傳承著優(yōu)秀的民族傳統(tǒng),也明白了做人的根本和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