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市自然資源局立足主責主業,著力穩經濟、促發展、守底線、保民生——聚焦“四個重大”夯實發展根基
2023年,全市耕地面積凈增加約9萬畝,實現連續23年耕地總量動態平衡
□記者石秀秀 通訊員吳鵬 王龍春
2023年完成造林5.1萬畝,獲全國林草系統先進集體;全市全年耕地面積凈增加約9萬畝,“管護增”耕地保護模式全國推廣;推行“帶押過戶雙零模式”改革,為全國唯一……一系列成績的取得,彰顯了我市自然資源管理部門的責任與擔當。
“去年以來,全市自然資源系統聚焦‘四個重大’,主動作為、規范履職,多項工作全國有聲、省內有位,展現了自然資源管理工作在穩經濟、促發展、守底線、保民生方面的重要作用。”市自然資源局黨組書記、局長楊洪利說。
強措施 重底線 堅定落實國家重大決策
前不久,慶云縣尚堂鎮大郝村、東撒村等15個村土地整治項目完成市級驗收。“項目建設總規模27.5公頃,補充耕地面積25.9公頃。”市自然資源局土地儲備整治中心耕地監測科科長王一表示,該項目為村鎮土地治理提供了示范。
德州是農業大市,全市自然資源系統始終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建立起市縣鄉村四級“田長制”管理體系;在全省率先將耕地保護“個性化清單”納入縣(市、區)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考核;建立起以“無人機+智能終端”為載體的“空天地一體化”巡查監測系統,全市違法占用耕地比例達歷史最低,位列全省第一;探索“黃河淤沙充填治理、挖深墊淺、水利改造+生態利用”綜合治理利用模式,成功治理土地8143畝,新增耕地6223畝。去年,全市耕地面積凈增加約9萬畝,連續23年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管護增”耕地保護模式在全國推廣。
去年,市自然資源局以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創建為抓手,全力推進平原地區科學綠化,高標準完成科學綠化、濕地保護規劃編制,構建了全域“四源八廊”生態新格局;制度化推進“每人能種三棵樹,每個單位一片林”活動;大力開展國家森林城市、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等重點工程建設。目前,全市共有5個國家級濕地公園、1個國家森林公園、6個省級濕地公園、2個省級森林公園。
強規劃 重引領 堅定服務全市重大戰略
我市搶抓機遇,提出實施黃河、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貫通工程。市自然資源局作為牽頭單位之一,承擔了黃河大運河連通廊道工程建設。
“我們委托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充分挖掘黃河和大運河地域文化內涵,形成以‘藍綠紐帶、五彩長卷’為主題、全域‘一廊四區多點’的總體景觀結構。”黃河、大運河連通廊道建設指揮部綜合協調組組長劉萬里介紹。去年底,兩河連通廊道沿線130公里道路提前2個月實現通車,沿線道路綠化工程、沿線重要景觀節點設計也全面完成。
去年以來,市自然資源局積極謀劃,助力各項規劃落地。《德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于去年10月31日獲省政府正式批復,成為我市第一部“多規合一”的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我市被列為全國29個國土空間規劃數字系統建設試點市之一。啟動鄉鎮國土空間規劃和村莊規劃編制,全市共有105個需要編制國土空間規劃的鄉鎮,目前已有93個形成階段成果,96個村莊全部啟動編制程序。
市自然資源局還積極推進完善控規和專項規劃。城鎮開發邊界內控規編制單元劃分工作和中心城區單元層面控規實現全覆蓋。完成中心城區463平方公里的實景三維測量、建模。
強供給 重效率 堅定扛牢保障重大責任
今年元旦剛過,慶云至章丘高速公路工程(德州至濱州段)建設用地獲國務院批復。項目路線全長106.92公里,列入省“十四五”綜合交通運輸發展規劃,對優化我市高速公路布局網絡、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和旅游資源開發具有重要意義。
“堅持‘項目跟著規劃走,要素跟著項目走’,通過開辟綠色通道,實行預支指標、容缺受理、并聯辦理等,對項目進行清單化管理、節點化推進。”市自然資源局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科科長李英介紹。去年以來,全市保障用地總面積4.48萬畝,有效保障了景津裝備過濾成套裝備產業化項目、德州市鄉村振興產業融合示范園等省市506個重點工程項目用地。
為精準高效服務重大項目,市自然資源局積極向上爭取計劃指標,統籌配置土地資源要素,創新性推出落地項目儲備庫制度,實施“5·369”要素保障工程,全市土地征收4.48萬畝,建設用地報批總面積為歷史最高,位列全省第三。嚴格落實用地計劃指標控制,科學編制土地征收成片開發方案,制定土地儲備3年滾動計劃,落實好省廳部署批而未供土地清理和去庫存任務。全市供應國有建設用地923宗,面積4.685萬畝。
堅持用好深化改革“關鍵一招”,市自然資源局創新“盤活低效用地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改革,深化“多審合一、多評合一”改革,為256個中小微企業項目保障用地1.6萬畝,完成省級立項項目市級用地預審初審14項,涉及用地面積4.42萬畝。
強服務 重質量 堅定解決民生重大問題
近日,市民閆梁偉在市不動產登記中心辦理了二手房“帶押過戶”業務。買賣雙方從簽署協議到完成不動產過戶以及抵押登記僅用時3天。
傳統二手房交易“先還后賣”模式,存在辦理周期長、手續繁雜、成本高等問題。二手房“帶押過戶”業務啟用后,交易未結清貸款的房產時,不用提前還貸或墊資,可直接辦理過戶、重新抵押等。同時,簡化辦理程序,頒發新證和不動產登記證明等業務縮短至1個工作日。此外,在“帶押過戶”工作基礎上,市不動產登記中心創新實施“公證提存零收費”和“網上全閉環”資金監管零風險“帶押過戶雙零模式”改革,為全國唯一。
市自然資源局著力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原創性實踐“群眾無過錯即可辦證”,全市納入專項整治的258個遺留問題小區、6.06萬戶住宅,已全部化解到位,發證率達65%,位列全省首位。
創新“三個同步辦證”改革:創新“交房即辦證”改革,已在36個小區實現交房即辦證,累計服務3.7萬戶;創新“交地即辦證”改革,實現“零材料”辦理“交地即辦證”,已為79個地塊辦證,涉及土地面積3700余畝;創新“驗收即辦證”改革,實現不動產登記系統通過“一碼關聯”獲取項目《聯合竣工驗收意見書》,免除企業提交。
通過統一數據標準規范、測繪成果互認共享、全流程測繪政府統籌,實現企業項目測繪事項零跑腿、零人力、零成本。目前,全市累計完成330萬平方米建筑、1.9萬畝用地的“零成本”測繪服務,為企業節省成本442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