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市新增215處場地建設“社區微業·惠殘愛心小屋”——暖心助殘 就業增收“無障礙”
①為居民收發快遞
②通過培訓學會了制作蛋糕
③向居民講解垃圾分類知識
□文/圖記者馬樂 通訊員孫曄 郝麗敏
我市積極探索殘疾人“社區微業”就業服務機制,幫助殘疾人在家門口實現穩定就業、持續增收。今年,將殘疾人就業工作列入民生實事項目,年底前新建不少于300處“社區微業·惠殘愛心小屋”。截至目前,全市新增215處場地用于小屋建設,21處已掛牌運營。
多渠道推進家門口就業
5月9日,在天衢新區嘉誠東郡小區的“社區微業·惠殘愛心小屋”,44歲的章偉接過居民送來的廢品,熟練地稱重、結算。
2019年章偉因病致殘,右側肢體行動不便,找工作處處碰壁。1年前通過招聘培訓后,被就近安排在嘉誠東郡小區的“社區微業·惠殘愛心小屋”,負責再生資源回收等工作。“小區規模比較大,居民多,平均每天回收350到500公斤廢品,收入大約在200元左右。離家很近,不耽誤接送孩子上下學。”章偉說。
針對部分殘疾人低學歷、低技能、行動不便的特點,市殘聯聯合多部門印發《德州市開展“社區微業”促進殘疾人就業實施方案(2023年-2025年)》,聚焦殘疾群體共性問題與個性需求,整合各方資源,以小屋為載體,開發適合殘疾人從事的勞動就業項目,多措并舉拓展殘疾人就業渠道。“就近求職、樂享服務、臨家易業是‘社區微業·惠殘愛心小屋’的建設宗旨。”市殘聯黨組成員、副理事長龐永杰介紹,各縣市區積極行動,科學選址、規范化建設,同時堅持公益化導向、市場化運作,廣泛吸納社會資源力量參與運營。
作為我市首批試點,德城區引進山東壹心社區服務有限公司作為運營主體,今年以來建成并運營5處“社區微業·惠殘愛心小屋”。“主要以再生資源回收、社區團購等經營模式為主,所有殘疾人都是通過系統培訓后,按照家庭住址就近安排工作地點。”公司總經理張帥介紹。
夏津縣吸納該縣特殊教育學校參與助力,目前已有2處小屋試點運營,除了社區團購外,還成了“如康家園”產品的代售點,夏津憨樂兒就業基地的殘疾人制作的千層饅頭、面包等大受歡迎。“每天能賣上百個饅頭、幾十個面包。我不僅有了工作,還能幫助其他殘疾人朋友賣貨增收。”夏津縣學府花園小區“社區微業·惠殘愛心小屋”殘疾人工作人員陳瑩說。
融入一刻鐘便民生活圈
5月14日,在德城區魯班御景國際小區的“社區微業·惠殘愛心小屋”,26歲的智力殘疾人徐婷在母親的幫助下,仔細整理貨架上的快遞。“每天收發快遞300多件,月收入4500元左右。”徐婷的母親表示。有了這間小屋,小區居民的網購生活也更便捷、更舒心。
一間間小屋為殘疾人提供家門口就業崗位的同時,也在不斷融入“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滿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公共服務需要。
陵城區依托小屋,為有創業意愿且有一技之長的殘疾人提供低成本場所支持,實現“微創業”的同時有效服務一方百姓。“我過去一直靠走街串巷攬零活,前些年因病落下殘疾,走路不方便也沒有本錢開店經營。如今再也不用到處找活了,小區居民都很照顧我。”在陵城區南街社區欣都家園小區“社區微業·惠殘愛心小屋”提供服務的王兆利說,這里磨剪子、戧菜刀、洗地毯等便民服務一應俱全。德城區聚秀城小區的小屋內則有共享雨傘、共享打氣筒等物品,方便居民取用。
市殘聯還與市文明辦聯合,將“社區微業·惠殘愛心小屋”打造成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點,定期開展垃圾分類宣傳等實踐活動。組織社會志愿服務隊伍就近與各小屋結對共建,送溫暖、送健康、送文化、送法律、送技術進小區。今年以來,中心城區“社區微業·惠殘愛心小屋”新增志愿者40余人,服務基層群眾11912人次。
提高殘疾人增收能力
5月15日,德城區北園小區的“社區微業·惠殘愛心小屋”正在擴建,將打造成快遞驛站。“之前這間小屋主要是回收再生資源,這也是殘疾人工作人員收入的主要來源。但在前期試點過程中,因不少小區都是開放式管理,這項業務開展得并不順利,導致不少殘疾人離職。”張帥說。
為解決殘疾人就業難題、兜牢民生底線,探索建立健全長效發展機制,在人社等相關部門配合下,小屋的殘疾工作人員被納入公益性崗位安置范圍。市殘聯與中國郵政德州分公司簽署框架協議,將鮮花蛋糕自提、洗衣代收代取、報刊雜志訂閱等業務嫁接到小屋中來。同時探索搭建網上平臺,使用“線上成交、線下服務”的運營方式,把繁瑣的工作流程轉移到線上實施,減輕殘疾人的工作強度。
在堅持公益性導向的前提下,各縣市區通過市場化運作,將“社區微業·惠殘愛心小屋”打造成多元化服務平臺。針對德城區池口家園小區老年居民較多的情況,山東壹心社區服務有限公司積極與池口社區合作,探索將小區內的小屋作為養老助餐服務點,為老人提供家門口取餐、居家送餐等服務;慶云縣殘聯聯合縣人社局等部門開展培訓賦能行動,舉辦文玩玉米加工培訓班,從毛料選擇、制作方法、銷售渠道等方面進行培訓,幫助殘疾人提高自我發展和增收能力。
德州市殘聯黨組書記、理事長劉芳表示,將重點培養打造一批有影響力、有知名度、有特色的示范小屋,規范小屋的運營和管理,保障殘疾人工作人員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