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再出發 牢記使命勇擔當
市政協十五屆三次會議閉幕
通過市政協十五屆三次會議政治決議等 田衛東卜祥聯講話 朱開國出席
1月14日,市政協十五屆三次會議閉幕。 記者 郭慶萍 劉振興 攝
德州新聞網訊(記者 王賀 張志寧)1月14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五屆德州市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圓滿完成各項議程,于當日下午閉幕。
市政協主席卜祥聯,市政協副主席康志民、呂永忠、辛志才、才玉璞、齊永軍、隋力、張蘋,市政協秘書長劉寶良在主席臺前排就座。
市委書記田衛東,市委副書記、市長朱開國應邀出席會議并在主席臺前排就座。有關市級領導同志、老同志在主席臺就座。
本次會議分大會選舉、大會發言和閉幕會三個階段進行,才玉璞主持會議。
選舉階段,通過了市政協十五屆三次會議選舉辦法及總監票人、監票人名單,補選邢志紅、李志良、耿發升、徐建軍為市政協常委。
隨后,孫現旺、王玉林、史成志、崔金梅、魯海峰、周少國、劉儒子、孟杰8位委員先后作了大會發言。
閉幕會上,通過了市政協十五屆三次會議關于常委會工作報告的決議、關于常委會提案工作報告的決議、提案審查情況的報告、政治決議。
田衛東在閉幕會上講話。他指出,剛剛過去的2023年很不平凡,我們遇到的困難比預料的多,取得的成效比預期的好,中國式現代化德州實踐在開局之年展現出開局之勢、開局之效。成績的取得,根本在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是全市上下團結奮斗、努力拼搏的結果,也凝聚著各級政協組織和廣大政協委員的智慧和汗水。一年來,大家工作有聲有色、成績可圈可點,為全市改革發展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
田衛東指出,2024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人民政協成立75周年,也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之年。前不久召開的市委十六屆五次全會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培優塑強、提質增效,不斷增創高質量發展新優勢”,這次兩會制定了具體的“施工圖”“路線表”,會后關鍵是凝心聚力抓落實。當前德州高質量發展,具備一系列有利條件和比較優勢,我們有條件加快增創新的發展優勢。增創新優勢,要匯聚合力,同題共答。希望全市各級政協組織和廣大政協委員,堅持發揚民主和增進團結相互貫通、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雙向發力,聚力增創新優勢、畫好最大同心圓,同題共答,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德州實踐的新征程上進一步展現政協擔當、彰顯政協作為。
田衛東要求,在增創新優勢上同題共答,要錘煉堅定政治定力。心懷“國之大者”,凝聚方方面面力量,以實際行動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在增創新優勢上同題共答,要增強協商效力。充分發揮政協作為專門協商機構的作用,為增創新優勢多出實招、多建真言、多謀新策,做到協商更加有方、監督更加有力、參政更加有為。在增創新優勢上同題共答,要匯聚奮進合力。要增強“向心力”,把黨委政府要干的事變成群眾支持和參與的事,把黨委政府干成的事變成群眾了解和認可的事。要擴大“朋友圈”,主動做好牽線搭橋、聯絡聯系、推介招商、開放交流等工作。要傳播正能量,凝聚起強信心、聚人心、筑同心的力量。在增創新優勢上同題共答,要提高履職能力。準確把握人民政協定位,按照“懂政協、會協商、善議政”要求,錘煉過硬的協商能力和專業的協商精神,堅持“雙崗建功”,在增創新優勢上貢獻才智、展現政協委員新的風采。
田衛東強調,市委將一如既往支持政協工作,為政協履職盡責創造良好環境。各級黨委要把政協工作擺在重要位置,及時幫助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各級政府和部門要切實加強與政協組織的聯系,認真聽取意見建議,自覺接受民主監督,及時辦理政協提案,推進政協履職成果轉化落實。
卜祥聯指出,今年是人民政協成立75周年,廣大政協委員在新的一年,要不忘初心再出發、牢記使命勇擔當,緊緊圍繞市委十六屆五次全會確定的“增創十個新優勢”“九個持續精準用力”,用優質高效的履職推動全市政協事業開創新局面。
卜祥聯強調,要固守團結奮進的政治圓心。毫不動搖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定不移做“兩個確立”的忠實擁護者、“兩個維護”的示范引領者。要涵養為國為民的真摯情懷。發揮智力密集、聯系廣泛等優勢,深入開展前瞻性研究、協商式監督,建睿智之言、謀創新之舉、獻務實之策,為黨委政府科學決策提供更多有益參考。要練就善于擔當的過硬本領。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及時了解國家的大政方針,把準黨委決策部署,弄清上級工作要求,不斷獲取新知識、增長新才干、完成新任務。要踐行嚴真細實快的工作作風。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守紀律、講規矩、重品行”的要求,正身、正心、正行,爭當主旋律的弘揚者、正能量的傳播者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
卜祥聯最后說,藍圖已經繪就,號角已經吹響。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圍,在中共德州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全面貫徹中共二十大精神和市委十六屆五次全會精神,以更加優異的成績助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德州實踐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