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唐曉穎
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關乎經濟發展全局。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時指出,要深度對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努力成為北方地區經濟重要增長極。市委十六屆七次全會結合本地實際作出重要部署,完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落實推進機制,創新京津冀協同發展先行區建設機制,深入落實黃河重大國家戰略集成改革,健全融入省級重大戰略發展機制,為德州當前及今后時期做好區域協調發展工作提供了遵循。
建設“一區四基地”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走深走實
京津冀是我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地區之一,我市瞄準“一區四基地”功能定位,抓住用好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戰略機遇,借勢借力謀發展,融入之路走深走實。
創新融入體制機制。構建以領導小組統領、12個推進組共同發力、12個縣市區“一對一”對接、27個市直部門實體推進的工作體系,與雄安新區、北京市朝陽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有效承接產業轉移。依托天衢新區、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中國(德州)農業食品創新產業園三大平臺,高位對接、高層推動,累計引進京津冀過億元項目831個。
深化科技創新合作。打造面向京津冀魯的區域性人才高地,逐步形成“研發在京津、轉化在德州”的產學研合作模式。近3年來,240家企業與京津冀高校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轉化科技成果94項。
“我們將以市委全會精神為指引,加快構建‘一區引領、多點支撐、全域融入’的工作格局,謀劃實施深化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專項,切實把國家戰略勢能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動能。”市發改委黨組成員張培輝表示。
8月8日,朝陽—德州投資合作大會在北京舉辦。天衢新區以獨特的產業優勢和廣闊的發展前景,吸引了眾多與會者的關注,4個重點項目現場簽約。
作為德州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先行區,天衢新區深入實施“一把手”招商工程,建立了一個項目、一個團隊、一套方案、一跟到底的服務工作機制,加大招商力度,近年來累計引進京津冀項目118個。“我們將實施重大項目突破工程,開展招商引資‘集中攻堅月’行動,瞄準京津優勢產業圖譜,每月開展一次產業招商、基金招商、園區路演活動,全面提升招商熱度。”天衢新區駐京招商辦主任吳金東說。
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各縣市區都在積極行動。樂陵市鐵營鎮深挖優勢資源,精準對接合作,加快推進醫藥超級工廠建設,積極招引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企業入駐。發揮精細化工創新創業共同體作用,強化與京津冀高校聯系,促進了共同體項目、技術、人才等方面有效對接。“我們將持續發揮省級化工園區優勢,依托醫藥超級工廠,主動對接京津冀地區,完善醫藥全產業生態鏈條,打造‘樂陵藥谷’。”樂陵市循環經濟示范園黨組書記、鐵營鎮黨委書記劉強介紹。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黃河重大國家戰略彰顯德州擔當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黨中央從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永續發展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我市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引領,成立了德州市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制定印發《德州市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實施規劃》,加快沿黃生態廊道保護建設,清單化、工程化實施了60個黃河流域重點項目。強化與省內沿黃城市的交流合作,在產業協作、設施共建、數據打通等領域探索協同發展新路徑。
“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市委全會精神,以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為核心,以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為抓手,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強化大氣、水、土壤環境治理,推動無廢城市建設,堅決守牢環境安全底線,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德州實踐生態篇章。”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郭本芳介紹。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文旅產業,實施了黃河、大運河“兩河牽手”工程,構建“一廊六片”運河文化景觀帶。以“兩河牽手”、黃河文化、運河文化為主題,打造14條精品旅游線路,全面叫響“好客山東·大德之州”文旅品牌。
在市文旅局局長于吉軍看來,發揮好黃河、大運河兩大國家文化公園獨特優勢,加快文化旅游廊道建設,是當前全市文化旅游領域的一項重點任務。具體工作中,將以“兩河牽手”工程為統領,串聯文物非遺、紅色文化、重點景區等核心文旅資源,推動文化資源轉化為旅游品牌,打造“三縱五橫、一廊六帶、兩核引領、多點突破、串珠成線”文旅發展新格局。
推動濟德同城化發展全方位融入濟南都市圈
今年3月,《濟南都市圈發展規劃(2024-2030年)》公布,標志著第14個國家級都市圈正式落地。我市迅速行動,加快“齊禹臨”與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聯動建設,在基礎設施、產業融合、公共服務等方面掀起了全方位融入的新熱潮。
9月10日,在山東海能科學儀器有限公司裝配車間內,工人們在為客戶趕制訂單。海能公司是海能未來技術集團的全資子公司,總部位于濟南。企業落戶臨邑后,迅速成長為國內分析儀器制造龍頭企業,有機元素分析儀、微波消解產品市場占有率居國內首位。
據統計,從濟南到臨邑落地生根的企業目前已有47家,年產值超150億元。臨邑縣在建項目中,濟南企業投資的有23個,總投資超65億元。
作為德州全方位融入濟南都市圈的排頭兵,臨邑縣全力建設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聯動區和濟南工業園、濟南產業園、濟南科技成果轉化園,打造總部經濟創新基地、產業轉移承接基地、科技成果轉化基地等八大基地。“市委全會更加堅定了我們服務融入濟南都市圈的信心和決心,我們將健全常態化對接交流機制,通過飛地政策,與濟南總部經濟、科創中心、金融中心形成優勢互補,承接更多制造業轉移,以奮進之勢扛起德州新一輪融入大旗。”談及融入濟南都市圈的思路,臨邑縣委書記張旗如是說。
不久前,濟南都市圈環線高速北環線禹城段項目建設完成,預計11月全線通車。濟南都市圈環線高速北環線項目途經濟南市章丘區、濟陽區以及臨邑縣、禹城市,項目通車后將與京滬、京臺等多條高速公路互聯互通,為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建設提供交通支撐,對德州全方位融入濟南都市圈具有重要意義。
區域協調發展,需要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禹城市大力投資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堅持西跨、北延、南擴、東展,迅速拉開城市框架,“一軸帶六區”功能凸顯,共有連接濟南的高速公路4條、高速鐵路2條、國省道4條,推動了交通一體化融合發展,實現了與濟南都市圈高水平互聯互通。
“一圈同城,交通先行。我們加快構建內暢外聯、能力充分、服務均等、便捷高效、綠色智能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以高水平互聯互通基礎設施為引領和支撐,增強同城化發展效應,在產業、科技、人才交流等方面全方位融入,為德州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禹城力量。”禹城市委常委、副市長白希瑞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