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齊河縣圖
復建后的大清橋
齊河縣大清橋在大清河上,大清河“出身名門”,它乃是赫赫有名的古濟水的一段。據《禮記·王制》,古代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所祭即五岳與四瀆。《爾雅·釋水》:“江、河、淮、濟為四瀆。四瀆者,發源注海者也。”四瀆即指長江、黃河、淮河、濟水。
大清河因水色清澈而得名
濟水源于河南省濟源市王屋山上的太乙池。一路吸百川,越黃河,或潛或明,或隱或現,經我省菏澤、泰安東平、濟南長清等地百折東流入渤海,向以“流清、澤廣、德厚”著稱。
清乾隆年濟南知府胡德琳輯《歷城縣志》載“濟水自東平以下,唐人謂之清河,至宋又有南北清河之名。南清河即泗水,北清河即濟瀆。 ”后菏澤以西的濟水上段逐漸堙塞,濟水僅余下段,唐代改稱為清河。至北宋,又稱北清河。大約在北宋熙寧年間(1068-1077年),黃河決溢合北清河入海,從濟南歷城東北又決出一股新道,北流入濟陽縣境,與漯水合入渤海。其流經地區大致與今之歷城以下黃河所行地區相同,此后黃河多次經此道入海,河道逐漸寬廣,而歷城以下濟水則源短流微,漸趨堙塞。
齊(金的傀儡政權)劉豫時期(1130-1137年),大致循歷城濟水故道,挑挖疏浚,成為獨流入海的河流,目的是排澇防洪,并兼有舟楫之利。為增加水源,在華山(今濟南華山)筑下濼堰,使源于濟南各泉的濼水,注入新開的河道。由此,由東平經平陰、長清、歷城、濟陽等地東北流入海的北清河因水色清澈而得名為大清河。山東境內也從此只知有清河,而不知有濟水。大清河同時擔負著鹽運的功能,清康熙版《齊河縣志》載:大清河“亦謂之鹽河,以其為濟南鹽運南北河道也”。
清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奪大清河入海,大清河段統稱黃河,所以大清河這個稱謂在歷史上只存在過一段時間。
嘉靖年間歷時8年修建而成
大清橋銜皇家圣旨而生,又沾道家“神仙氣息”。
大清橋的締造者是一位名叫張演升的道士。這張道士沒人知其從何而來,他在居齊河傳道期間,來到齊河城東南半里許大清河上的耿濟渡口,看到向南、向西、向北分別通向聊城、德州、天津的官道上人來人往,東面即濟南府。有感于天地造化四瀆,濟水潤澤一方,卻只存斷木殘橋,大清河川闊水深,阻隔交通,遂發愿架橋。他廣募官民,集聚資財,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春,購置石料,清整河底。但等到工程一開,他才意識到大清河太寬太深,架橋工程太大,所募錢財遠遠不夠。于是他就向他的恩師陶仲文尋求援助。
這陶仲文雖一介道人,但極得嘉靖帝恩寵,《明史》說“仲文得寵二十年,位極人臣,然小心縝密,不敢恣肆”。陶仲文知悉張演升來意,想這是造福民間的善事,于是向皇帝奏請。他對嘉靖說:“我的徒弟張演升在建大清橋時,發現一塊重達千斤的龍骨,僅露出泥沙的一部分就長達數丈,仿佛有神靈之相啊。 ”嘉靖帝一聽,馬上恩準頒帑金一萬四千兩,并令濟南巡撫沈應龍召附近九縣民夫,濟南同知王應干督修。
這下,有了圣旨就成了皇家工程,要錢有錢,要人有人,大清橋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開始修筑,到三十四年(1556年),經過8年耗銀23萬余兩終于建成。大清橋長如垂虹盤于大清河之上,“橋成九孔,石皆鐵鉗,上置狻猊檻柱。經營完密,結構最工。建東西二坊,一額曰大清橋,一額曰濟水朝宗”。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齊河縣知縣沈其云把兩座牌坊合二為一,立于橋西,并且增加了很有氣勢的對聯,一聯是:馬蹄曉踏盧溝月,鰲背晴蒸岱岳云。一聯為:岳色河聲千古壯,月卿星使九霄多。
從此,“清流一派,彩虹長懸,車馬絡繹之余,征塵輻輳。其來也無阻,其逝也無隔”。大清橋也成了遠近聞名的一大景觀。
湮沒多年重獲新生
大清橋自誕生之日起,就充滿了神秘色彩。橋一建成,道士張演升就去世了。埋葬在橋之東首偏北,當地人稱為“神仙墳”,墓碑前書“張道人之墓”,后書一句讖語:“墳在橋在,墳壞橋壞。 ”
道光初年山洪暴發,橋東塌陷,石坊被沖壞;十三年(1833年)知縣沈其云倡捐修葺。而大清橋的徹底消失則是由于黃河改道。根據我國地理歷史學家葛劍雄考,1853年,汛期來,黃河在河南蘭陽(1954年與考城縣合為蘭考縣)銅瓦廂決口,河決之后,黃水北瀉,豫、魯、直三省的許多地區頓被殃及。黃河奪大清河道由利津入渤海,而大清橋在此次決口中東部被沖塌。
后齊河、長清二縣官紳創修石橋一孔,后連年水漲,又陷,1858至1861年連修兩次;后黃河又多次改道,更兼1880年黃河凌汛,“冰聚如山”,大橋中部三大孔陷,僅存橋墻,成為水中障礙。來往船只避之不及,常遇不測,水盛漲時,則于驚濤駭浪中豎望桿以示警。橋西首石盡沖活,水淺則船不能行,水深船行其上,誤觸亂石,為害尤烈。后巡撫丁寶楨拆橋石,8年后,還沒拆凈,水又淹漫,自1882年后,大清河河身也不斷東移,“神仙墳”也付之洪濤巨浪。到1914年秋季大旱,忽又露出石墩,疑為大清橋舊址。
大清橋雖湮沒多年,但它當年的迷人風采早已深深扎根于齊河這方水土。經過多方論證后,現已在齊河縣晏城南部與黃河二道壩之間,首尾與倪倫河相接,復建了大清河傳統景觀。花木點綴,游廊掩映,人行其間,如游畫中。更有新建大清橋、齊州塔矗立其中,成為點睛之作。“如大清橋者,不獨一方之名勝,亦遐邇共推為大觀也。 ”現在的大清河景區不僅恢復而且遠遠超過了它在歷史上的迷人風采。
□郭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