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佳 姬春雪
魏晉時期煉丹術盛行,黑膏藥已經出現。唐宋時黑膏藥的制備逐漸完善,醫藥大為興盛,膏藥的種類隨之越來越多,治療的范圍也越來越廣。到清代,膏藥已經發展成為普遍的民間醫藥,是常用的外治措施之一。
陵城區徐氏龍血生肌膏傳承關系可追溯到清末,由于選藥地道,熬制得法,制作精細,成為消腫通絡生肌之佳品,流傳下來。
熬膏藥需要掌握一定的技術要領。一是,熬藥勿太過或不及,如不及則功效難求,太過則影響膏藥黏度。二是,下丹注意掌握火候和劑量大?。簻囟鹊陀绊懙び突?,火大則易燃。丹量過小則膏嫩,易流失,起不到固定作用;丹量大則膏老,質脆而不粘,貼敷易脫落。三是,“膏藥之黑功在熬,亮之功在攪”,下丹后要不停地攪,并用扇子或風扇扇動,盡量使油丹化合時產生的氣體跑掉,則膏藥光亮、粘膩。
徐氏龍血生肌膏的藥料可分為一般藥料(粗料)與細料兩類。粗料為一般性的中藥根莖葉等,細料為貴重藥與芳香藥。粗料按處方取好,并進行適當的粉碎,為熬枯去渣作準備。細料研成細粉備用,攤涂時撒在膏藥表面;可溶性或揮發性的細料先研為細粉備用,在攤涂前投入熔化的膏藥中混勻。煉制過程需有蜂蠟浸藥、烈火煎沸、文火久熬、藥枯過濾、藥油滴水成珠、加香藥或貴重藥或膠體性藥物、去火毒、涂布冷卻、烘化貼用等程序。
徐氏龍血生肌膏運用中藥歸經原則,通過藥物互相協調為用的效能,組成多味藥物的大復方,以發揮藥物的良好效果。貼于體表的膏藥刺激神經末梢,通過反射,擴張血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周圍組織營養,達到消腫、消炎和鎮痛的目的。藥物在患處通過皮膚滲透達皮下組織,在局部產生藥物濃度的相對優勢,從而發揮較強的藥理作用。藥物穿通皮膚及黏膜后,經過血管或淋巴管進入體循環,也可產生全身性藥物作用。此外,因膏藥中有些刺激性強的藥物,強刺激通過神經反射,可以調節肌體功能促進抗體形成,提高人體免疫力。
傳統膏藥是中醫藥學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和極為豐富的內容,在當今中醫臨床診療中廣泛應用于內外各科。徐氏龍血生肌膏不僅豐富了傳統醫學,還具有巨大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現實文化價值,2017年被列入德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