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福
德州在明清時期是典型的運河城市,也是水神信仰較為盛行的地區之一。在官方“治水”、“保漕”的觀念和文化傳承中,運河水神系統逐漸形成和確立;同時治運、保漕的政治目標和神道設教的文化控制手段使得這一時期正祀河神大量出現。眾多與運河有關的神靈在運河區域出現并傳播,成為河漕官員、地方官吏和當地民眾共同崇祀的對象,不僅說明遠去的那個時代的科技落后與人們思想意識的局限性,更是有著顯著的官方政治色彩和運河文化特色。
德州晏公廟位于小西門外的運河東岸,建于何時已難考究。但從明嘉靖《德州志》與萬歷天啟《德州志》均有記載來看,可以肯定它是德州運河神廟中最早的廟宇之一。
晏公名戌子,江西臨江府清江鎮人。《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記載他:元朝初年因文采出眾應選入宮做官,任文錦局堂長。后因病回鄉,在船上奄然而逝。船還沒到家,家鄉人卻看到他騎著馬奔跑在田野上。運尸的船到家后,鄉鄰們聽說他去世了,都驚駭不已。于是,打開船上的棺木,里面一無所有。鄉里父老認為晏戌子成神了,便立廟祀之。從此,晏戌子經常有靈顯于江河湖海,水上遇到風波洶涌,商賈只要大喊他的名號,就會水途安妥,風平浪靜。
晏戌子被封為水神與朱元璋有關。據說朱元璋與張士誠在長江上大戰時,派出的大將徐達屢戰不利,朱元璋扮為商賈親率馮勝等10人馳援。順流而下,江風大作,船翻了。朱元璋非常惶懼,乞神保佑。忽見一個穿著紅袍的人,拉著船拖到江岸上,朱元璋問:“救我者誰也?”這位穿紅袍的人說:“我是晏戌子。”
朱元璋稱帝后,封晏公為“平浪侯”。后來又冊封為“神宵玉府晏公都督大元帥”,負責平定風浪、保障江河湖海里過往船只的安全,并命天下建廟祀之。
德州的晏公廟,建在橋口街東頭回龍壩附近的運河東岸(現尚城國際小區的中南部),背城面水,與劉猛將軍廟隔河相望。晏公廟系兩進兩出的院落,小巧玲瓏,山門偏向西南,廟門上掛有晏公廟的金字匾額,門外有兩個石獅子,建筑全部用灰色圓筒瓦掛頂。正殿四楹,前出廈,殿內迎門供奉著面黑如漆、濃眉橫髯的晏公泥塑雕像,旁邊站立著千里眼與順風耳。小巧的前院內,十字形方磚甬道,東堂、西堂各3間,作為客廳和守廟人的住所。后院較小,其正殿里供奉真武大帝。
德州晏公廟的修建為小西門外增加了一處亮麗的景點。但這里雖然是來往船只的必經之地,因距回龍壩太近船只無法停靠,故香火一直不太興旺。清雍正十二年(1734)運河改道橋口街西,原位于街東的晏公廟就成了無人過問的破廟了。到1909年前后,修津浦鐵路時在這一帶取土墊路基,這里便成了茂盛的蘆葦塘,晏公廟也就在德州地圖上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