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神廟:興建于近500年前
張明福
明王朝于永樂年間遷都北京后,京杭運河漕運興盛,德州皇家糧倉的地位大升,因河而興的德州城,一躍成為全國三十幾個商業重鎮之一。嘉靖二年(1522),兵部副都御史趙時春鎮守德州城時,看到德州城沒有河神廟,頓感納悶。他想,德州城經濟如此發達,靠的是運河,故號“水陸都會”、“九達天衢”。運河里天天大小船只接連不斷,漕運、民航均昌盛發達。照理說船民們行船、出漕以及日常生活中,均應拜謁河神,以祈求河神賜予航行平安,況且官府也應出面組織參拜河神呀!可德州卻沒有河神廟。他認為這不符合祭祀禮儀,于是便召集鄉紳、名士商議修建河神廟的事宜,最后決定在小西門外晏公廟附近建一座“河神廟”。正殿里供奉著金龍四大王坐像,旁邊站立著謝緒的兩位結拜兄弟楠將軍和木將軍。
康熙《德州志·祀典志》收有明嘉靖年間都察院右都御史、州人馬九德所作《建河神廟碑記》云:“吾郡城枕長河,為水陸都會,其城西門外有河神廟一區,背城面流。相傳嘉靖間,兵憲平涼浚谷趙公弭節(駐節)之明年謂:‘是河,南通淮越,北達燕冀,固沖劇之要津也,乃無廟以祀水神,于典為缺。’遂卜地于茲,營土度木,創建廟宇,以示神有所歸。于是,祠宇壯麗,跨有一方。東堂四楹,中塑金龍四大王像,為陵寢;南有翼室亦四楹,為守廟者所居。地勢平衍,勝壓堪輿,且又不與民廬連甍接棟,真水府清絕境也。”《長河志籍考》還強調:“河神廟在衛河之滸,當為衛河之神。”
金龍四大王為國家正祀河神,也是明清時期運河沿線區域最具代表性的水神。金龍四大王,不少人理解成四個人,實際是一人,名謝緒,南宋諸生,晉太傅謝安的十一世孫,杭州錢塘縣北孝女里(今浙江杭州市余杭區良渚鎮安溪村)人,因其排行第四,讀書于金龍山,故稱“金龍四大王”。謝緒忠于宋室,于南宋滅亡之際投水而死。朱元璋與蠻子海牙戰于呂梁洪(今徐州附近),敵在上游,明師居下,極為不利。忽見風濤大作,卷河水北流,淹沒敵軍,海牙于是大敗。太祖夜夢一儒生素服前謁曰:“臣謝緒也,上帝命為河伯,會助真人破敵”。太祖驚寤,遂敕封“金龍四大王”,立廟黃河之上。明成祖朱棣因遷都北京急需修復漕運,謝緒又來相助。“凡河道淤塞,神來開之;舟船將覆,神來拯之。維護漕運,屢顯靈異”。明王朝基于漕糧運輸和河漕治理的現實需要,官方逐漸賦予了其護佑漕運、防洪護堤等職能。景泰七年(1456),明朝政府采納左都御史徐有貞的建議,建金龍四大王祠于沙灣。天啟六年(1626),加封其為“護國濟運龍王通濟元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