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壽烈士
每年清明節(jié),人們自發(fā)地到冀魯邊區(qū)革命紀念館為英烈掃墓(資料圖)
李清壽,1917年出生于樂陵縣小許家村一個貧苦的農(nóng)民家庭,小許家村位于鐵營大洼。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鐵營大洼(現(xiàn)鐵營鎮(zhèn))位于陽信、慶云、樂陵三縣交界處,屬于陽信縣管轄。它是一個地勢比周圍低10米左右的小盆地,方圓幾十里,村莊稀落,大多是無邊無際的澇洼鹽堿地。這里的農(nóng)民只耕種離村較近的土地,離村較遠的人們稱其為“荒場”。整個大洼是由許多荒場組成的。因洼中心有個較大的村叫鐵營,所以人們稱之為鐵營洼。李清壽的父親長年在外當長工,家里靠母親一人料理。他10歲上學,后因家中無力供給,僅讀了兩年書便輟學回家。家雖貧窮,但他自小疾惡如仇、愛憎分明。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暴發(fā)后,樂陵境內燃起了抗日的烽火。 1937年8月13日,中共樂陵中心縣委在黃夾鎮(zhèn)舉行了武裝起義。 1938年春,花園區(qū)區(qū)長李敬齋組織抗日武裝,19歲的李清壽報名參加,并擔任10余人的抗日游擊小組組長。參加革命后,他苦練殺敵本領,作戰(zhàn)勇猛,慣使雙槍,人送外號“神槍手”。他帶領游擊小組奮勇殺敵,曾經(jīng)與陽信縣大隊配合,在西河崖村血戰(zhàn)400多日偽軍,并將病中的陽信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武大風從槍林彈雨中背了出來。不久,李清壽的抗日游擊小組改編為冀魯邊三分區(qū)直屬第五小隊,到1941年初冬,五小隊已發(fā)展到50余人。從此,李清壽帶領大家采用游擊戰(zhàn)、麻雀戰(zhàn)戰(zhàn)術,在鐵營洼屢屢襲擊敵人,他百發(fā)百中的神槍本領讓敵人聞風喪膽。
1943年2月2日下午,五小隊偵查員向李清壽報告,樂陵城附近有敵人活動,好幾輛汽車裝滿全副武裝的日軍開進城里。對這一情報,軍區(qū)派來的黃干事認為,日軍往樂陵增兵是為了保護其機關過春節(jié)。李清壽不同意這個判斷,他認為日軍好久沒有出來掃蕩,很可能籌備一次大的軍事行動,目標可能是鐵營洼。他主張把部隊拉到馬頰河以北的旮旯李村去宿營。兩人爭執(zhí)起來。李清壽是個火性子,見說服不了黃干事,就要分開各干各的,遂帶一、三班于天黑時分趕到了旮旯李村。在村頭,李清壽讓兩個班長各帶一人進村找房子,并給戰(zhàn)士提出了遵守群眾紀律的要求,講著講著停了下來,他自我責備說:“我還讓同志們遵守紀律,而自己卻帶頭破壞紀律。因和黃干事意見不一致,就感情用事,黃干事軍事經(jīng)驗不足,地理不熟,部隊如果受了損失,我自己就沒有責任嗎? ”他立即把兩個班長找回來,冒著大雪連夜趕回鐵營洼,與黃干事他們匯合在一起。
2月2日深夜,日軍調集了北至天津,南到濟南,西起津浦鐵路、東到沾化的約2萬人的兵力,動用了200余輛汽車,以“遠地奔襲、鐵壁合圍”的方式,撲向鐵營大洼。當時,駐扎在鐵營大洼的有正帶著手槍班在此檢查工作的三分區(qū)副司令員李永安,以及陽信縣縣長武大風率領的縣府機關和縣大隊,還有慶云縣大隊,五小隊和湖山小隊,大約400余人。
2月3日,農(nóng)歷臘月二十九,還有一天就是老百姓最看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了。這天黎明,雪停了,整個鐵營大洼大霧彌漫,槍聲突然從四面八方響起——敵人將鐵營大洼包圍了。李清壽一面派人通知陽信縣府和分區(qū)首長,一面集合隊伍去和縣大隊匯合。這時黃干事握著李清壽的手說:“老李,我錯了! ”李清壽說:“這是哪里話,只要咱們團結一心,就是沖不出去,也把鬼子打個稀里嘩啦。 ”當時,李永安接到報告后,帶著手槍班前來和大家會合。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兵力對比后,李永安馬上命令各部門掩護群眾,分頭突圍。各部隊趁著大霧,左沖右突,一部分轉移到了張王官村以南、小白家以東地帶。武大風帶陽信縣大隊向東北方向的敵人沖擊,五小隊朝西南方向突圍。在混戰(zhàn)中,李永安、武大風等先后壯烈犧牲。李清壽帶領的五小隊還在和敵人激戰(zhàn)著。
李清壽為給各路部隊爭取突圍的時機,帶領五小隊由張王官村北往正西沖殺,吸引了敵人的主力。在鐵營以東的孟家墳塋里,李清壽他們被敵人圍住了。戰(zhàn)士們的子彈越來越少,敵人卻越圍越多。李清壽看看身邊只剩下三十幾個同志了,而且這些人身上幾乎沒有不帶傷的。李清壽的左腿也中了兩處槍傷,他坐在樹后,一槍一個,撂倒了沖上來的敵人。戰(zhàn)士們想趁著彌漫的硝煙把他背走,李清壽知道,大家背著他行動動作一定會遲緩。他看看硝煙中閃動的敵人身影,當即將身邊的這些人分為三個組,向三個方向突圍。他和剩下的十幾名同志殿后,阻擊敵人。在亂戰(zhàn)中,李清壽的右腿也中了一顆子彈。
這時候,身邊的戰(zhàn)士們圍了上來,紛紛說:“隊長,再不走,就來不及了。 ”
李清壽一揮手:“走。 ”
一聲令下,戰(zhàn)士們紛紛向外突圍。李清壽剛邁了兩步,身子卻癱坐在了地上。他雖然是個鐵骨錚錚的漢子,可經(jīng)過大半天的激戰(zhàn),早已筋疲力盡,腿傷更是讓他幾乎無法站起。硝煙中,沒有人看到李清壽留了下來。他倚靠在樹上,手里的槍不斷地向敵人射擊,吸引著敵人的注意力。等戰(zhàn)士們發(fā)現(xiàn)李清壽沒沖出來時,卻發(fā)現(xiàn)敵人已經(jīng)對剛才的陣地,形成了鐵桶式的包圍圈。
李清壽退守到一個廢棄的磚窯里面。敵人越逼越近,李清壽珍惜著每一粒子彈,彈無虛發(fā),在他周圍橫七豎八地躺著敵人的尸體。日寇通過翻譯向李清壽喊話,許諾只要投降就給予高官厚祿,而回答日寇的只有憤怒的槍聲。最后,李清壽打得只剩下了一顆子彈,他把槍口對準自己,扣動了扳機……李清壽不甘落在敵人手中,開槍殉國,時年25歲。
日軍把李清壽的遺體用門板抬到鐵營村東頭泰山奶奶廟前的土臺上,安放在八仙桌上。日軍指揮官向李清壽遺體鞠了一躬,轉身對集合在臺下的日偽軍和抓來的群眾豎起大拇指,說:“英雄,中國的英雄大大的! ”
鐵營洼突圍戰(zhàn)是1942年日軍華北方面軍對我冀魯邊區(qū)抗日根據(jù)地的大掃蕩中最慘烈的戰(zhàn)斗之一,八路軍400余名指戰(zhàn)員,以血肉之軀殊死抵抗數(shù)萬侵略者,最終僅有十幾人突圍。敵人也遭到慘重的傷亡,僅日軍的尸體就裝了數(shù)汽車。
□本報記者李智群 本報通訊員 馮騰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