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繼雙 口述 遲磊 整理
在大運河夏津沿岸,一直流傳著“神箭周六”的傳說。
據(jù)說,周六本名周大蘭,原名周勇,周六為其乳名。他清朝康熙年間在世,是夏津縣白馬湖鎮(zhèn)陳莊人,幼時就喜歡射箭,其父見兒不喜歡讀書,也就索性投其所好,制備獵槍和弓箭,要他棄文從武,大蘭果然練得箭無虛發(fā),聲名鵲起,人送外號“神箭周六”。
據(jù)《夏津縣志》記載,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康熙沿運河南巡,船行至陳莊一帶,適逢周大蘭在岸上打獵,突見一兔,大蘭拉弓便射,箭出兔倒。康熙侍衛(wèi)中的一位班頭見狀大驚,隨邀大蘭攀談。此時天空正有一群大雁飛來,班頭請射,大蘭道:“射哪只?”班頭道:“射頭雁!”“頭雁為元帥,不能射。”“射尾雁!”“尾雁為都督也不能射。”“那……”班頭稍思,“射第三只!”大蘭搭弓箭,弦聲響出,那雁應聲落地。班頭賞識其才,隨邀同船南游。一路上射獸射鳥,百發(fā)百中,被康熙收為隨身侍衛(wèi)。
周大蘭得寵,遭人嫉妒。一次,他隨康熙出獵,有人暗中戳其馬腿,馬驚躍起,沖撞御騎,犯了驚駕之罪。康熙皇帝問明情由,不僅赦其無罪,還晉封為引路候。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周大蘭隨康熙征戰(zhàn)噶爾丹,屢建戰(zhàn)功,晉升為二等護衛(wèi),賞五品頂戴。
一次康熙與皇后對弈,周大蘭隨侍在側,見一棋子落地,遂彎腰撿拾。不慎碰到皇后腳尖,不禁大驚失色,自知調戲皇后罪當斬首,便以探親為由,幾日離京返里。周大蘭一去不返,康熙莫名其妙,降旨召其回京,周大蘭誤以為皇上要治他的罪,謊報重病難歸;康熙又降旨令其回京診治。周大蘭益發(fā)驚魂難定,隨囑家人謊報已病逝。康熙聞之,悲痛萬分,又傳旨:死亦要見其首級。大蘭無奈便自刎而死,家人含悲將其頭顱割下,送往京城。康熙見其首級,大哭一場,為追念其功,賜金頭以厚葬。
據(jù)《周氏族譜》記載:據(jù)說,周大蘭官至九門提督。祖輩的陰宅就有一百多公頃,最前邊有望天候。陰宅后面有一對兩米高的石獅子,再后面有四座高六米的龜石基礎的蛟龍碑,再后面方為墓地。墓地正座即大蘭。大蘭碑刻“驃騎大將軍周公之墓。”傳說所有的文官到此下轎,武官下馬。其他13座墓主生前皆為州以上官職。主座的左邊有七座墳,右邊有六座墳,共有14座墳,每座墳前都有石碑、石桌、石爐、石花瓶。文革時期悉被拆除。
據(jù)周氏后人介紹:周大蘭的原墓碑(半截)、石碑座、望天候石柱、蛟龍碑的石龜座和橫石尚有殘存。1955年拆老房子時,在梁下取得康熙圣旨一副,被有關部門保存。
傳說已經隨著大運河的滔滔河水遠去了,但是運河沿岸的人民習武尚武,為國保駕護航的風氣由此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