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惠彬
“化龍池”曾是德州城的歷史古跡。據民國《德縣志》記載:“繁露堂,在今縣政府即舊督糧道署東園內,化龍池北。”據此可知,它是一個在名叫“澄碧園”的園林內,由人工挖掘的水池。德州城解放后,該池被填平后成了民居區。就這么個“小海子”,在德州的歷史上,卻大有名氣。
關于化龍池的得名,據民國《德縣志》中有這樣的記載:“秋七月十有八日,蒙陰暑郁,及巳而雨,午轉甚,雷聲大震。俄而,候卒匍匐來告曰:‘某薙(收割的意思)黍走雨亭中,忽池中起火光,水盡赤,有龍躍于橋下,云霧從之,往西南去,頓失其所。’余急往視之,波光猶蕩漾未定。次日,高東莊方為齋飲,余告故。高君曰:‘奇哉!’因名其池為‘化龍池’而記之。時嘉靖四年乙酉也。”
另有傳說:書院旁的小旅館里住著個官員,見書生孫伏伽在院門外看書,就隨口說了一句上聯“綠柳藍天平川地”,孫伏伽隨口答“長河北斗如斯夫”。此官員的上聯是在稱頌“柳綠天藍”的同時,隱含著“此地無高山勝景,不會出杰出人才”之意;而孫伏伽卻含蓄地駁斥道:“你沒有看見長河里影襯著北斗星嗎?這里是人才輩出的地方。”當夜該官員夢見,一個火球從天而落,沉入門前的池塘中,隨后化作一條金龍騰空而去。他心里說:此子必成大氣也。等這位官員回到長安時,孫伏伽已成為歷史上的第一個狀元,皇帝正要派到外地去任州剌史。這個官員趕緊上朝面圣,當面要求把他留下來當大理寺正卿(即中央監察部部長)。原來,該官員是專門去私訪、考察人才的魏征。后來孫伏伽成了貞觀時期的名臣,美名傳遍鄉里。按照我國的傳統文化,人們就把這個池塘,命名為“化龍池”。
清乾隆十年(1745年)進士、著名詩人宋弼在他的《化龍池記》中說:“考之州志,督糧署舊為戶部分司,有園亭林木之盛,其中有池,池上有橋。明嘉靖乙酉(1525年)秋,龍出橋下,赤光燭天,云霧蒸涌,久而不散。人以為祥池,因名焉。”他又說,雖然龍的傳說不可信,但“前人感事命名,亦有美意,不可泯沒也。”既然它因傳說故事而著名了,如今它廢棄了,應把它重新利用好。
據相關史料記載,德州的“澄碧園”坐落在今德州市檢察院內東側,由明督糧使者汪公修建,占地約2666平方米,平面呈狹長性,南北長而東西較窄,布局獨運匠心,別具一格。老槐垂柳、蒼郁松柏、叢叢翠竹,濃郁綠色掩映著后園景色,使游人產生空間幽邃、深莫能測之感。順西長廊北行,可見碧波蕩漾的荷花池。荷花池池水曲折逶迤,因有龍的傳說故俗稱“化龍池”。荷花池不大,但池水曲折逶迤,可扁舟觀魚躍,小橋上可踟躕聞蟬聲之鳴,可垂釣消夏或披襟靜坐于秋色之中。荷花池中有一古樸典雅,四面環水的亭子,名曰伊亭。亭子邊有極盡空間轉換之勝,斜陽時可見雁塔之影。此美景引人入勝,讓人興味無窮。
澄碧園地處德州城的東南角,它與威嚴壯觀的城墻融為一體,城墻的東南角上的“雁塔”與“澄碧園”遙相呼應,為其增添了光彩。那真是令人陶醉、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