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福 白一峰
從上世紀四十年代后期開始,隨著解放戰爭的不斷推進,解放區軍民創辦的企業,為了克服交通不便等制約因素,紛紛就近遷入交通方便的中小城市。德州由于既有運河又有鐵路的雙重交通優勢,且為魯北一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所以成為原渤海軍區所創辦企業遷移內地優先考慮的地點。
建華鐵工廠(后來的“德州機床廠”)就是在此時遷來德州的。
最初是北海銀行印鈔廠修理部
建國初期,德州地區機械工業非常薄弱,從渤海區遷來的德州建華鐵工廠(1958年改為德州機床廠)是唯一的大型國營企業。它是由清河區、渤海區銀行印鈔廠的修理系統發展而來,它的發展與山東抗日根據地的銀行史、印刷史和工業史緊密相連。
1940年,山東抗日根據地成立北海銀行總行。6月,北海銀行清河區分行成立,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第三支隊原十團印鈔廠改稱北海銀行清河印鈔廠,開始印制北海幣,印鈔廠設在臨淄許家莊一個地下室內,第二年遷至博興縣牛家莊,不久又遷至廣饒縣。
1943年,根據上級指示,北海銀行冀魯邊區分行印鈔廠與清河印鈔廠合并,成立北海銀行渤海分行印鈔廠,廠址在墾利縣楊家村。
1945年10月,該廠遷至利津縣城,在印鈔廠修理部的基礎上,組建了建華鐵木廠,全廠職工15人,主要設備為四尺皮帶車床2臺、皮帶鉆床1臺,以畜力為動力。主要任務是承擔北海銀行印鈔廠的設備修理,同時也是渤海軍區軍械修配所,對內修理軍械,對外修理農具。
遷到德州,規模不斷擴大
1946年末,建華鐵木廠轉為渤海行署實業處領導,脫離銀行印鈔廠系統,改名為建華鐵工廠,有職工68人,為當時渤海區行署所屬5個鐵工廠中最大的廠。1947年初,建華鐵工廠擴建,職工人數達到100多人,生產資金折合小米為64.8萬公斤,生產設備增至11臺,主要生產手榴彈、造紙機和皮帶鉆床等。
1947年8月,國民黨軍向我渤海區大舉進攻,飛機持續轟炸利津兩個多月,建華鐵工廠在利津城內不能正常生產,遷至城北東提村進行生產。
1948年10月,經渤海行署決定,建華鐵工廠遷到德州,改名為“德州建華鐵工廠”,廠址在豐華街東頭路北。撥小米50萬公斤作為辦廠經費,明確生產方針為面向農村,以制造新式農具為主,以制造機器和修理為輔。
1949年上半年,經渤海行署決定,利民鐵工廠由吳橋縣曹洼遷往德州并入建華鐵工廠。1950年夏,東光縣益民鐵工廠因受洪水影響不能生產,益民廠遷至德州并入建華鐵工廠。4月,建華鐵工廠由渤海行署實業處交由德州實業公司領導。是年,德州建華鐵工廠職工達200多人,主要產品是小型斗子水車、磅秤等,1950年的工業總產值為26.51萬元。
遺址已成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三年經濟恢復時期,德州建華鐵工廠開始向管理規范化、生產計劃化、成本正確化發展,生產得到了長足發展,三年完成基建投資24萬元,完成工業總產值178萬元,1952年與1949年相比,年產值增長5倍。1954年,工廠改名為“山東德州鐵工廠”,國家一機部把該廠列為全國12個畜力農具主導生產廠之一。1955年1月,德州鐵工廠更名為“山東省工業廳德州鐵工廠”,隸屬山東省工業廳直接領導。1956年,省機械工業廳確定該廠以生產機床為專業發展方向,廠里派出四批技術人員赴大連機床廠學習。1957年,試制成功C620車床,并很快通過鑒定驗收,獲準批量生產。這一年,企業職工人數達到824人,工資總額43.7萬元,廠房面積4953平方米,年工業總產值126萬元。1958年6月,工廠改名為“德州機床廠”,隸屬德州市地方工業局領導。1960年蘇式建筑風格的辦公大樓建成。
2015年6月23日,德州機床廠舊址公布為山東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20年12月17日公布為第四批國家工業遺產;2020年12月31日公布為山東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錄;2021年2月19日被省文旅廳推薦為依托革命文物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