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惠彬
明清時代,德州城曾有諸多私人園林,其中,濯錦園就是較著名的園林之一。
它地處德州城北,因系程家所建的私人花園,故民間也叫它為“程氏北園”。
名臣程紹:剛直不阿,多次罷官
明初,燕王朱棣通過“靖難之役”取得皇位后,在德州增設了“德州左衛”,將其部分老部下安排在德州左衛從事軍屯工作,程家便是其中之一,故史上他家為德州左衛的軍戶。
時至明嘉靖壬辰年(1532年),程氏后裔程寶經刻苦努力考中了進士,被授于懷慶府推官,他為官“廉介明決,案無留牘”“鋤奸扶弱,奸胥滑吏望風屏跡”,深得皇帝的信任,先后擔任過廣東參議副使、山西按察使、江西右布政使等職。從此,程氏家族便步入官宦階層,并先后有12人步入仕途,其中最有名的還是程紹。
程紹(1557-1639年),字公業,明萬歷己丑年(1589年)進士。初授河南司陽、汝寧府推官,明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升任戶科給事中,負責稽察六部百官之事等職。
程紹在為官期間,看不慣同行間的弄權溜須行為,并再三予以抗論,惹得皇帝很不高興。明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他因秉直怒言而觸犯了皇帝,被削職為民,返回故籍德州城。
明泰昌元年(1620年),程紹又被啟用為太常寺少卿,掌管祭祀、禮樂。天啟四年(1624年),他調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熹宗皇帝議封族人時,程紹將皇族貪贓枉法的劣跡呈上,致使這次為皇族調職提級的行動被取消。后來他又得罪了魏忠賢,不得不稱病辭官回家。
明崇禎六年(1633年),76歲的程紹再次被啟用,成為工部右侍郎。他“激濁揚清、使兵民安定和睦”,受到世人稱贊。兩年后,經四次上疏乞求,以年邁辭官返鄉。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程紹卒于家中,晉贈工部尚書。
濯錦園:博采眾長,獨具一格
程紹在削職為民期間,與父親程訥在城北修建了濯錦園。
由于程紹在工部為官期間,曾從事過營建工作,對各地的園林形式了如指掌,故他在修建自家花園時博采了眾家之長。濯錦園以北方的寬厚為底蘊,納入了蘇州園林的優點,不僅規模宏偉、氣勢磅礴,而且別致優雅、獨具一格。
濯錦園坐北面南,在園門外以東立一奇石上書“濯錦園”。園門系木石結構名曰“啟秀坊”的一座三門式牌坊;迎門是名曰“詠俊亭”的重檐八角涼亭,亭后為磚木結構的三楹廳堂,名曰“眙燕堂”。
園門及坊、亭、堂的匾額、楹聯均由明禮部尚書、書畫大家董其昌所題寫;廳堂系主人讀書會客、飲酒、品茶、吟詩的地方,迎門上是明太仆邢侗所書“研潔筆精”的橫額;為取王羲之以字換鵝之典故的“鵝群榭”三字匾額,系明著名書法家、禮部尚書、官弘文院學士王鐸親筆。
園內土阜起伏輦石為山,峰巒洞壑、逆繞奇勝。如園門東側是以晉代大詩人陶淵明的故鄉栗里為名的茶室,茶室伴著長廊系北方古代建筑風格;園中亭、榭、曲橋、水面四布,富有江南園林特色;園后假山、路繞峰回、喬木映襯,四周是長松疏柳,芳草綠茵,百鳥鳴翠,富有山野之韻味。整個園林構思獨特,漫游其中會讓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清朝詩人張元在《重過濯錦園》的詩中寫道:
連雨晴方好,還過濯錦園。由來城市里,風物似山村。
丘壑原前代,琴樽付后昆。主人能愛客,留醉近黃昏。
一時間,濯錦園成了一大名景,來德州城的名仕官宦、文人墨客均到此參觀瀏覽,使小鍋市、前后園一帶成為繁華之地。
濯錦園敗落:形成“前園”“后園”兩村
程氏家族在德州城興盛了一百五十余年。
程氏后人程先貞,在明朝時官至工部員外郎;清朝建立后,他任工部員外郎一年后,便辭官隱居而閉門不出。
清康熙十三年,應德州知州金祖彭之請,程先貞與州同唐永先、州判滕元鶴等10余人纂修了康熙《德州志》。他認真編寫、仔細核對、一絲不茍,但不署衙,不受俸。
從此,程家的后代均不再入仕,程氏家族便開始逐步衰落。美麗的濯錦園因無力維護也隨之逐步敗落,好多奇石流落于民間,園址荒蕪后成了農田。在園子前后住的傭人們,在此娶妻生子逐步繁衍,成了名曰“前園”和“后園”的兩個村子。